
米氏云山
北宋书画家米芾在涟水军使任上虽然只有两年(1097年春—1099年春),但留存下来大量的书法墨迹,还创作了一些丹青画幅,如《昼夜图》、《净名斋图》、《仿戴嵩牛图》、《云山图》,其中以《云山图》最为有名。
米芾处在一个文人画成熟时代,受环境和风气的影响,他曾尝试过多种题材的绘画,如人物、树木、花卉等,但最有成就的要数山水。他的山水多描绘虹销雨霁后的云山美景,以烟云掩映树石,用清水润泽出云山轮廓,再以淡墨渲染,然后皴出层次,用浓墨或焦墨横点排叠成峰峦树木,表现出空濛迷离的趣味。这种画法后来又被其子米元晖继承并发扬光大,极大地丰富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力,所以有“米家山水”或“米氏云山”之称。
米芾在涟水画有多幅《云山图》。据清代乾嘉年间宫廷编纂的《石渠宝笈》卷二十五记载,重华宫里曾贮有米芾一幅《云山图卷》,为素笺本,墨画,题有款识:“元符己卯,无事坐海岱楼。遥望烟江渺茫,云山重叠,草木蒙茸,人家隐见,恍惚会心,乘兴泼墨成此。米芾。”按:“元符己卯”为元符二年(1099),“草木蒙茸”指得是早春,此时,米芾尚在涟水军使任上。“海岱楼”为米芾在涟水所建,明张丑《真迹日录》卷一收录了米芾《奏计帖》,帖中有“到此作海岱楼,……以光陋邦”等句。“陋邦”同于“鄙邑”,意谓偏僻小县,是米芾在涟水给友人的信函中经常出现的特定词语。米芾《宝晋英光集》又有多首描写“海岱楼”的诗词,如《减字木兰花》(涟水登楼寄赵伯山)中有“云间皓月,光照银淮来万折。海岱楼中,拂袖雄被楚岸风。”句,可见此楼是米芾在涟水用以观风赏月、会友酬客、吟诗赋词、作书绘画的场所。据此,可确认《云山图卷》是米芾在涟水绘的作品。《石渠宝笈》卷八又著录贮于乾清宫的一件藏品:米芾《云山图轴》。素绢本,著色画,题款:“元符元年夏,襄阳漫士米芾。”元符元年为戊寅年(1098),从作画时间看,当为米芾在涟水的画作。《石渠宝笈》卷十七还著录了贮于养心殿的米芾《云山图轴》,素笺本,著色画,未署款,有明人陈继儒题识,亦疑为米芾在涟水所绘。
也许是因为米芾在海岱楼画了多幅《云山图》,造成一定的影响,以致社会上出现一些同题材的赝品,并标有“海岱楼”的题款。如民国十七年,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的《唐宋元明名画大观》就刊载了一幅所谓米芾《云山图》,为日本人中村不折收藏,画幅上题有“崇宁元年二月八日画于海岱楼中,米芾。”崇宁元年为壬午年(1102),是年米芾在真州司理江淮发运,已离开涟水多年,根本就不可能再到海岱楼上绘图。2012年冬,中国嘉德艺术品拍卖会上,亦推出了一幅所谓米芾的绢本《云山图》立轴,画幅上有题识:“海岱楼戏墨。时崇宁元年秋七月也,襄阳米芾”,还钤有“楚国米芾藏印”。年款亦出现漏洞,也是一件伪作,笔者不禁为竞拍参与者看走眼而感到遗憾。
中国绘画史皆谓“米氏云山”始于南徐(即今镇江),但从文献记载的绘画实物来看,应当说始于涟水。米芾在诗文中每每称涟水为“涟漪”,所著《画史》记载一位被称作“涟漪蓝氏”书画收藏家,藏有晋人《浑天图》,米芾从其借阅,以究天地日月之形、盈亏之质和潮侯之大小,写成《天说》和《潮说》。期间,他多次登上“海岱楼”和“宝月观”观察星月明灭之状,领略风云幻化之形,作成了《昼夜图》六十本。他还在涟水结识了当地一位名为“陈生”的画家,此人“善作重山复岭、古木瀑泉,近世鲜及,皆若真山,不以雕馊细巧为美”,米芾与其交流,感受领会颇深。这些因素必然对他创作《云山图》有所启发。当然也与他早先品题前人画作、游历江南山水有关。可以说是多种因素孕育了“米氏山水”的形成。南徐是米芾晚年定居之地,米芾在此生活的时间最长,他在这里创作的山水可能数量也是最多,但最先出现在画幅上《云山图》则始于涟水。即便是他最早创作的以南徐山水为素材的《净名斋图》,也是他在涟水出于对居籍地的思念,凭自己的记忆而完成的。《净名斋图》后有米芾题记,篇末落款为“元符元年八月望日涟漪郡嘉瑞堂书”(见载于《宝晋英光集》卷六),即是明证。

《唐宋元明名画大观》刊载的米芾《云山图》(疑为赝品)

2012年嘉德冬季拍卖会上出现米芾《海岱楼戏墨云山图》(疑为赝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