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汪正禾佚文《关于浮生六记》述略

(2011-02-14 12:48:33)
标签:

转载

分类: 浮光掠影

“浮学”研究先驱者拾遗(之二)

——汪正禾佚文“关于《浮生六记》”述略

 汪馥泉(1898—1959),浙江馀杭人。早年在《中华杂志》、《甲寅》、《戊午杂志》、《晨报副刊》等写文章,译著有《比较宪法纲要》、《国际公法论》。1927年在印尼任《南洋日报》编辑。1928—1930年间任上海大江书铺经理。是国民党cc系十大教授之一。1940年化名汪正禾与恽逸群等一同打入敌伪《新中国报》,被误认为“文化汉奸”。后在中共浙江省委工作。曾陪同林语堂、苏青等著名作家在苏州寻访过沈三白故居和墓地。

汪氏的这篇佚文最近由张一民道兄发现并提供(是为节前“超级大礼包”的另一半内容),作为“浮学”研究的先驱者,其学术价值与叶德均的佚文各擅胜场,允称双璧,同等重要。原文刊载在《杂志》1944年第13卷第1期上(发表时间几乎与叶氏同步),因文章较长(有10页半),且引文较多,在不伤其文意的前提下,能详则详,该略则略,择要述之。

 

 关于《浮生六记》 汪正禾)

汪氏此文撰有十个小标题,分述如下:

 

   今年且四十有六矣

 

这句话出自《浪游记快》,据此汪氏云:“‘今年且四十有六矣’,这是指写作的当时,为四十六岁。沈复(三白)生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年),四十六岁为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年)。”“第五记《中山记历》未见,但现在已知道沈三白去琉球为嘉庆四年己未(1799年)事,那么,也可以在嘉庆十三年写成的”。

 

   “美而韵者”憨园

 

此事见《闺房记乐》,汪氏有进一步考证:“阅西溪山人(董姓,名鳞,字竺云)编《吴门画舫录》卷二(红树山房本),亦涉及憨园:‘潘冷香,居城中,友人竹士为余言,姬貌昳丽,解吟咏,有柳絮诗绝工。其二女,长憨园,次文园,喜翰墨,亦院中矫矫。余之编次是录也,尝笑吴苑莺花,可谓盛矣,然能如前朝之马湘兰、寇白门辈,竟少其人,甚矣扫眉才子之难,闻吾友言,始信我辈鲜闻浅见,挂漏正多,未可轻为訾议,夫是录其小者也。’编者董君,因‘生也晚’已不知冷香、憨园、文园,而述者竹士(似姓陈,常熟人)未见记述,我们未能知悉芸娘赞为‘美而韵者’的憨园的轮廓。”

《闺房记乐》作温冷香,《画舫录》作潘冷香。

 

   瀛海曾乘汉使槎

 

《浮生六记》卷前有阳湖管贻萼(葄)六绝句,此为第五首之句。汪氏指出:“据目今所知,《浮生六记》似只阳湖管贻萼(树荃)见过全书,管氏有题《浮生六记》六绝句,其第五首(咏第五记《中山记历》)沈三白是‘乘’了‘汉使槎’,到过琉球的。”并进一步举例考证:

 

顾蒹塘《寿沈三白布衣》诗,有“当年曾作海外游,记随玉册封琉球。”(详后)

 

曹允源等《吴县志》卷七十五下《列传艺术二》说:“沈复,字三白,元和人,工花卉,殿撰赵文楷奉诏封中山王,复曾随使琉球,其名益著。(畊砚田斋笔记)

 

王先谦《东华续录》嘉庆朝第二册:(引文略)沈复随赵文楷往琉球为嘉庆四年己未(1799)事。

 

同治《安徽通志》卷一百八十一《人物志》:“赵文楷,字逸书,太湖人。嘉庆丙辰状元,授修撰。己未,琉球国请袭封,奉命赐鳞蟒服,充正使(下略)

 

石韫玉(字执如,号琢堂)《独学庐全集》《独学庐三稿》卷四《寄尘和尚小札跋》“寄尘和尚,翰墨妙一时,后李鼎元舍人充琉球封使,携之作中山之游,归而病,遂死。即葬之于榕城。(此跋又刊《独学庐题跋》卷下)

 

李鼎元,绵州人,为李调元之弟,尝校正调元编《函海》。

 

《浮生六记》现存四记中,未涉及使中山,但遍检四记,嘉庆四年及五年上半年,无记载(嘉庆二年及三年亦无记载),想,这是记第五记《中山记历》的。

 

石琢堂《独学庐全集》《独学庐三稿》卷三《晚香楼集三》,有《题沈三白琉球观海图诗》:(诗略) 石氏诗,《晚香楼集》似寓编年,此诗约作于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时石氏“寄居杭州掌教紫阳书院。”(见吴谦《独学老人年谱》)

 

  月下老人

 

此事见《闺房记乐》,汪氏有考证(可补叶氏之遗):

 

石琢堂《独学庐全集》《独学庐初稿》卷三《月下老人赞》:“氤氲使者,般若摩诃。云游碧落,雾隐丹阿。蓝桥有径,银汉无波。邀灵月姊,愿结星娥,向璧一升,赤绳千里。轶事可徵,良缘非诡。素月如珠,圆灵若水。迴雪轻飞,行云细起,灵杖九节,仙衣六铢。高姿玉朗,瘦骨松癯。鸳文合牒,凤诺分符。其情霭霭,其色愉愉。岁在元辰,月维初吉。遴墨龙宾,徵绡鲛室。真香降灵,明水浣笔。神光合离,生于兜率。”

 

据吴谦《独学老人年谱》:“(乾隆)六十年乙卯四十岁是年刻《独学庐初稿》。”石氏《月下老人赞》,当作于乾隆六十年前。

 

  在石氏父子诗文集中

 

《坎坷记愁》中,沈三白称石琢堂“与余为总角交”。石琢堂子敦夫(名同福),《坎坷记愁》及《浪游记快》中也好几次提到。石琢堂生于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闰九月二十一日(见年谱),比沈三白大七岁,敦夫生于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见年谱,时琢堂年二十二),比沈三白小十四岁,沈三白随石琢堂于嘉庆十年乙丑(1805)西行时,敦夫年二十九岁。

 

石琢堂有《独学庐全集》七十二卷,敦夫有《瘦竹幽花之馆诗存》十卷。(下引版本略)

 

《独学庐全集》中,与沈三白有关诗文凡六:

(一)《月下老人赞》(见前)

(二)《题陈莲夫进士仿王石谷山水为杨补帆作》(晚香楼集一)

(三)《题沈三白琉球观海图》(见前)

(四)《题水绘园图卷》(见独学庐五稿·燕居集二)

(五)《洞仙歌》题沈三白夫妇《载花归去月儿高》画卷时其妇已下世矣(微波词)

(六)《疏影》为沈三白题梅影图(微波词)

 

(一)及(三),已见前。关于(一),石琢堂并未提及沈三白,只是由《闺房记乐》所记来证明的。关于(二)诗中有“我与沈三白,六法有所受”等句,见后。关于(四)、(五)、(六),亦见后。

《瘦竹幽花之馆诗存》,无一言及沈三白。

 

沈三白于嘉庆十年至十二年,与石氏父子一起,两诗文集中于行程颇多记咏,可以钩稽出一点沈三白的行踪。

 

  苏州·荆州·潼关·济南

 

沈三白随石琢堂从苏州到荆州,到潼关,到济南,是嘉庆十年乙丑重九日到嘉庆十二年丁卯二月间的事。《坎坷记愁》云:(引文略) 《浪游记快》云:(引文略)

 

石琢堂回籍,据吴谦《独学老人年谱》:“嘉庆十年乙丑‘闰六月到家,七月三十日葬蒋淑人于西碛山祖茔之西’”。《独学庐尺牍偶存》卷上《上威勤公》:“窃某于涿州途次叩别行旌,一路平安,于闰六月二十五日到苏。

沈三白记“乙丑七月”琢堂回籍,迟数日,或得信迟也。

 

苏州出发日,沈三白明记“重九日”,石氏父子诗文未记。

 

从苏州到荆州,石琢堂诗(见《学易斋吟草》)等(此略)

石同福诗(见《十载偶存集》)(此略)

 

石氏一行,于重九日自苏州出发后,到梁溪(无锡),毘陵(武进),抵京口,绕道扬州,登梅花岭,返京口,九月“廿四日始开行长江”,过燕子矶,游大观亭,冒雪登黄鹤楼,汉江阻风,“是年仲冬抵荆州”。

敦夫诗有《留别荆州》,首二句为“梅花破腊柳条春,小住亭林计七旬”。

嘉庆十年乙丑“仲冬抵荆州”,十一年“丙寅二月”离荆州,计留“七旬”,那么,到荆州为十一月下旬,离荆州为二月上旬。

 

从荆州到潼关,敦夫有诗:(略)

敦夫三白一行,发草市,至荆湖口,行富昌道中,“由樊城登陆,直赴潼关”。

在石氏父子诗中,知敦夫妇席慧文(字怡珊,有《瑶草珠花阁集》)同行,敦夫诗亦及蔡子琴(有《叠迟字韵酬蔡子琴》)。

在潼关,石氏父子诗中,无甚资料。

敦夫三白一行,“丙寅二月”上旬,自荆州动身,约四月中旬抵潼关,“甫三月”,即七月中旬,“琢堂又陞山左廉访”。七月中旬后,“眷属移宴潼川书院,余亦随往院中居住”,所以不及见道署中所“艺菊数十种”之“含葩”矣。

 

石琢堂“九月赴任”,专人接眷,在十月(三白记,一谓“十月初”,一谓“十月杪”,大约可解释为十月初由济南出发,十月杪抵潼关。)石氏家属与三白,约在十一月抵济南(敦夫诗,有《水仙奉和家大人韵》,末句为“萧素相对岁寒时”。)

 

翌年嘉庆十二年丁卯年春,琢堂诗有《丁卯正月十七日偕孙渊如、张萼楼两观察访趵突泉之胜,追和赵松雪韵》,(见《晚香楼集一》)敦夫有《丁卯春日游趵突泉追和赵松雪韵》诗。

三白记,丁卯“二月,余就馆莱阳”,与石琢堂分手。

 

石琢堂,丁卯“五月公遂奉交部严议之旨,部议革职,圣恩念及在蜀平贼徵劳,赏给编修,并在史馆效力。公留京五阅月,闻明年有大考之信,久任外吏不能复作小楷书,因于十一月引疾乞归。”(《独学老人年谱》)琢堂有《丁卯六月缘事受替将入都门,孙渊如观察饯我于汇泉僧舍,即席赋别并订南归之约》诗(见《晚香楼集一》)。

 

  王韬道光己酉跋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十一《浮生六记跋》:“予少时读书里中曹氏畏人小筑,屡阅此书,辄生艳羡,尝跋其后云‘……’顾跋后未越一载,遽赋悼亡,若此语之为谶也。丁丑秋九月中旬,淞北玉魫生王韬病中识。”

王韬《弢园老民自传》:“老民以道光八年十月四日生。妻杨氏梦蘅名保艾,字台芳,娶仅四年,没于沪。”

又《先室杨硕人小传》:“丁未正月,硕人年二十有一,归余。”

 

杨梦蘅于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正月归弢园,“娶仅四年,没于沪”,则殁于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跋后未越一载遽赋悼亡”,那么,跋,应作于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时弢园年二十二。

 

  鲁半舫·杨补凡·袁少迂·蔡子琴

 

《浮生六记》现存四卷中沈三白之亲友,除石琢堂、敦夫父子外,目今,只鲁半舫、杨补凡、袁少迂及蔡子琴,略有所知。

 

鲁半舫

《闲情记趣》:“友人鲁半舫,名璋,字春山,善写松柏或梅菊,工隶书,兼工铁笔。余寄居其家之萧爽楼一年有半。”《坎坷记愁》中亦涉及。

蒋宝龄《墨林今话》卷六《半舫枇杷》:“鲁璋,字近人,号半舫,吴门人。书学郑谷口,间参板桥法,写意花卉,疏老有致,尤工枇杷,识者颇许之。隐于市廛,喜结纳,往来多名流,年五十余殁,两子先后为黄冠。”

 

杨补凡

《闲情记趣》:“时有杨补凡,名昌绪,善人物写真,余则从之学画。”“杨补凡为余夫妇写载花小影,神情确肖。”

蒋宝龄《墨林今话》卷十二《凤凰山下读书图》:“长洲杨补凡昌绪,善山水,兼长士女花卉,为石林散人馆甥。尝入蜀,佐福郡王戎幕,至苗疆,饱览山川奇胜,画益工。旋游武林,客瑯環仙馆,与诸文士习,自画凤凰山下读书图,题咏殆遍,因又号凤凰山樵。其画山水,于森秀中见浑厚,每引蓬心道人语云,画到古人不用心处,乃有佳趣。囊于子仙孝廉处,见其水墨小舟,子仙题云,补凡从西湖归来视余疾,余买菜作羹,相约共饭,羹未熟,而补凡画兴忽动,点墨成此,大得元人乱头粗服之致。后侨寓扬州小秦淮,性喜挥霍,虽岁入千金,恒不敷所出。往来吴郡,未几,殁。”

杨补凡,也是石琢堂的友好,虽则相识已在致仕后,但集中有好多诗词提到他。

这里,录《题陈莲夫进士仿王石谷山水为杨补凡作》诗,便是前已述及有“我与沈三白,六法有所受”句的。

“石谷画山水,本朝第一手。杨子今画师,心契盖已久。此画出陈生,规抚十得九。烟岚万千叠,颇自夸腴厚。岂以千金赏,自亨贫家帚。弄斧公输门,匠心定不苟。我不识陈生,杨则神交久。我与沈三白,六法有所受。后生张伯雅,昵我呼小友。两人述杨子,脍炙不去口。芳声耳焉熟,识面缘未偶。今来凤山住,忽有款门叟。手持一轴画,精神甚抖擞。口致主人词,索我标其首。画参南北宗,变化非墨守。丘壑惟心造,烟云供驱走。张我虚堂中,如人入林薮。宜乎赏心人,宝藏若琼玖。放言述颠末,芜语愧齑臼。”(见《晚香楼集一》)

这是石琢堂与杨补凡第一次见面,时在嘉庆十三年戊辰。

此外,有《凤凰山馆图为杨补凡题》,《齐北瀛编修惠琉球竹箑杨补凡为我作翠微图、诗以谢之》,《题杨补凡仿王石谷吴江秋色图卷二首》,《初春大雪贾竹坪分司携酒至吴山三茅观招饮、杨子补凡绘图纪事、漫题五绝句》等诗(俱见《晚香楼集》)及《清平乐杨补凡自浙归里斋中、补凡作岁寒话旧图,赋此题其帧首》(见《微波词二》)

 

袁少迂

《闲情记趣》:袁少迂,名沛,工山水,余则从之学画。”

蒋宝龄《墨林今话》卷十二《少迂鬻画》:“元和袁少迂沛,清豀先生子,二峰从弟。早岁即以画名,入都馆富阳相国第,复得纵观宋元妙迹,神明矩矱,独守正宗,其秀骨妍姿与畊烟老人无意而合,盖腕中所自有,未尝规规临仿也。赋性恬淡,不求宠荣,留都,二十五载,所识王公贵人,惟以笔墨往返,他无干谒,以故京师咸重其品。家居东禅寺偏,老屋十数楹,在树色钟声间。晚年归里,橐无余蓄,仍赖鬻画自给。余尝偕赵山人访君,谭艺竟日,时二峰年已八秩,款洽备至,自后不复相见。君于书法,亦深造,尤工径尺字。所蓄端砚多上品,椒堂少京兆为书二十四砚山房额。”

 

蔡子琴

三白在石琢堂幕中同事之一的蔡子琴,在石敦夫《十载偶存集》中,有《叠迟字韵酬蔡子琴》:“炊烟影里卸帆迟,水驿程程记不差。常为消愁倾竹叶,不堪寻胜策桃枝。五湖虾菜怀人梦,三月莺花行卷诗。谁是香山旧俦侣,敢将格律斗微子。”

 

 

 

(一)“余曾为介山画《幞山风木图》十二册。”(《浪游记快》)

 

(二)“余绘《无隐图》一幅,以赠竹逸,志快游也。”(《浪游记快》)

 

(三)石琢堂《题沈三白琉球观海图》(见前)

 

(四)林语堂《英汉对照浮生六记》,载《水绘园图》,图中题记:“水绘园旧址,晴石四兄先生属,三白沈復”。附说明:“《水绘园图》,清道光间沈復为冒晴石明经作,李申耆、秦恩父、吴思亭、蒋剑人诸公,咸有题咏。今藏冒鹤亭先生家。”

石琢堂《独学庐五稿》《燕居集二》,有《题水绘园图卷》:“榜花红处众称豪,一代才名属彩毫。剩水残山图画里,买丝欲绣冒如皋。”

此诗,不知是否沈三白此图。

 

(五)邓之诚《骨董琐记》卷二:“长洲沈复,字三白,著《浮生六记》,叙其夫妇食贫困居时事。妇陈甚贤,不得志于姑舅,同见摈逐。僦屋扬州,卖画自给,饔餐屡竭,唱随之乐不改。无何悼亡,子死,女嫁,三白傀然从石琢堂韫玉游关游蜀,以寄哀思。记中追维往事,凄婉欲绝,大抵锺情人也。画传世不多,故鲜知者,予于西小市以二饼金得其一帧,气韵清逸,满纸性灵,笔墨蹊径尚在椒畦之上,亟宝藏之。世有真赏,或不谬予。”

 

(六)石琢堂《微波词》,有《疏影·为沈三白题梅影图》:“……(词略)

此《梅影图》,或为沈三白所作。

 

(七)石琢堂《微波词》,有《洞仙歌·题沈三白夫妇“载花归去月儿高”画卷,时其妇已下世矣》:“……(词略)

《闲情记趣》:“杨补凡为余夫妇写载花小影,神情确肖。是夜月色颇佳。”想即杨氏所绘此卷。

 

(八)戚柳堤为沈氏夫妇月下老人图,见前。

 

(九)《闲情记趣》:“是夜月色颇佳,兰影上粉墙,别有幽致。星澜醉后兴发曰,‘补凡能为君写真,我能为花图影。’余笑曰,‘花影能如人影否?’星澜取素纸铺于墙,即就兰影用墨浓淡图之。日间取视,虽不成画,而花叶萧疏,自有月下之趣。芸甚宝之。各有题咏。”此帧,可名《兰影图》。

 

  寿沈三白布衣

 

曹允源等《吴县志》第五十六卷下《艺文考二》:“沈三白《浮生六记》,三白失其名,按无锡顾翰《拜石山房集》有《寿吴门沈三白诗》。”

顾翰,字蒹塘,生于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嘉庆举人,以教习官京师,出为安徽泾县知县。工诗。晚岁主讲东林书院。洪杨之乱,受伤而死。所著《拜石山房诗抄》十卷及补遗一卷《词钞四卷,诗抄有从弟顾翃(兰厓)嘉庆十五年庚午序,词钞有道光十四年甲午蔡宗茂序。

诗钞卷六《寿沈三白布衣》:“……(诗略)

 

沈三白于嘉庆四年去琉球,入后,自嘉庆五年至十二年俱有记载,无去如皋(雉皋)事,则去如皋至早当在嘉庆十三年戊辰。

三白于《浪游记快》卷首已云“余游幕三十年来”,则顾蒹塘所云“十年幕府衣青袍”,得不是又在如皋或时至如皋作幕十年。果其然也,假定自嘉庆十三年四十六岁起又是十年,则三白已五十六、七,自成“翁”矣。

 

[转载]汪正禾佚文《关于浮生六记》述略

[转载]汪正禾佚文《关于浮生六记》述略

[转载]汪正禾佚文《关于浮生六记》述略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