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费穆与《浮生六记》

(2011-02-23 10:21:10)
标签:

浮生六记

沈复

费穆

话剧

电影

费穆与《浮生六记》

 

费穆与《浮生六记》

 

    上海《文学报》编辑李福眠先生,曾于1995年在长乐路旧书店,淘得一册民国时期上海中央书店出版的《浮生六记》(1942年重印本),是书衬页上,有十四位话剧表演艺术家用钢笔斜字签名。他们是:乔奇、斐序、碧云、梅真、小华、戴菁、俞仲英、朱红、陈又新、苏斐、夏帝、义路、黎云。经李福眠先生走访了解,这十四人是著名编剧兼导演费穆先生执导话剧《浮生六记》剧组的成员。(见李福眠《疏林陈叶》,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出版)

费穆与《浮生六记》

    费穆(1906—1951)江苏常州人。字敬庐,号辑止。肄业子北京法文高等学堂。早年在矿务局当职员,因爱好电影,与贺孟斧、朱石麟等合办电影刊物。后为电影公司当翻译,钻研电影导演技术。1932年导演处女作《城市之夜》,因独特风格而引起圈内外瞩目。接着拍摄《人生》、《香雪海》、《孔夫子》、《乱世儿女》、《狼山喋血记》等。1986年被香港影评人评选为中国五大导演之一,所摄《小城之春》被选为中国十大名片之—。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拒绝与日伪合作,曾一度转向话剧工作,参与创办上海艺术剧社,成立了新艺剧团。1943年,费穆因年仅32岁的弟弟费康突然病逝,使他生发出“浮生若梦”之感。费康是一位建筑设计师,与长兄的感情尤深,十分支持他的影剧事业,曾为费穆导演的电影设计过布景。弟弟的死,无疑对他是一个打击。其时,清人沈复自传体随笔《浮生六记》在俞平伯、林语堂等人的推介下,已一版再版,风靡上海滩。尤其是书中男女主人公缠绵的挚爱真情和哀婉的生死离别,引起市民阶层和知识界读者的共鸣。费康的夫人张玉泉女士就是一位《浮生六记》的爱好者,为了纪念已故的丈夫,她向费穆推荐这本书,并要求他将其搬上话剧舞台。读了《浮生六记》,费穆产生了创作的激情。具有鬼才之称的费穆仿佛与沈三白心通神会,用最快的速度在短短的六天时间内就排练出了《浮生六记》一剧。据说,费穆事先也没有剧本,只是发给剧组每个演员一本沈复的原著,要求他们回去读一读其中的有关情节,隔天就开始排戏,由费穆口授对白,场记笔录,演员记诵,就这样一场一场地排下去,十天后即在卡尔登大戏院(今长江剧场)公演,首演的节目单上印有“纪念三弟费康”的字样。由此,沈复的《浮生六记》第一次被搬上舞台。李福眠在旧书店所淘的签名本《浮生六记》,显然就是供演员排练用的。它的出现见证这段历史,具有珍贵的文物史料价值。

    费穆编导的《浮生六记》最终也形成了剧本,这个剧本是由场记根据排练实录油印而成,事后曾有人建议出版,但遭费穆谢绝。演员乔奇曾保留了过油印剧本,但经过“文化大革命”,已经片纸不存。电影理论家柯灵曾根据乔奇的回忆,并参以葛家良《浮生若梦》一文,在《剧场偶记》中向读者描述了《浮》剧的大致轮廓:全剧四幕六场,第一幕第一场:背景是苏州沧浪亭畔“我取轩”画室改成的洞房,沈三白和陈芸娘新婚之夜。有闹新房的热闹场面,新婚夫妇缠绵旖旎的抒情场面,作为引发全剧进展的关键性描写,是三白对芸娘说的一句话:“亦许你一辈子要跟我过清寒的生活。”第二场:半年后,同一场景。夫妇月下对酌吟诗,“闺房记乐”,戏以月亮在云中的隐现预卜命运休咎,作后来悲剧性结局的暗示。“芸娘上有翁姑,下有小叔,不得不侍上以敬,处下以和,不敢迟起,不敢早睡,处处陪尽小心,终因有才,反为嫉视。”三白的弟弟启堂(芸娘的小叔)婚娶,芸娘慷慨地拿出自己的私蓄和首饰为助,三白不同意,芸娘说:“但愿布衣菜饭过一辈子,首饰何用,此为身外之物,少一样,好一样,拿去吧!”尽管这样,也没有改善她的处境。第二幕:十年后,在废基别墅。三白夫妇离开大家庭,迁往乡间,布衣素食,依然游山玩水,淡泊自甘。但意外的打击又来了:“缘三白之父馆邗江,纳一妾,妾为芸请媒物色者,芸遂失欢于姑,后姑令作书召妾,芸复为翁所衔。两面讨好,结果两面不讨好。同时三白弟启堂因嫖赌举债,请嫂作保,事为沈父所悉,质之启堂,坚不吐实,沈父乃转疑芸娘背夫借债,两案并发,乃下书斥逐。”第三幕第一场:二十年后,沈三白夫妇已重返故家,女青君,子逢森都已成长。夫妇穷愁潦倒,三白卖画,芸娘抱病刺绣,借贷典质,应付生活,而债主又来逼债。三白的父亲认为他们“有玷家声”,一怒加以驱逐,“以至芸娘昏蹶,子女号啕,三白与其母抱头痛哭”。第二场,沈三白决定远行就幕,芸娘只好去锡山华家寄食,这一场写了父母子女惨别的场面,是全剧的高潮。第四幕,三白夫妇寄寓扬州,三白失业已久,芸娘病榻缠绵,婢女又乘机卷逃。三白外出告贷回来,芸娘已入弥留状态。芸娘临终的一句话是:春天不远了。于是“台后绿幔掀起,宛然户外景色,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费穆编导的《浮生六记》,重点是选用原著中“闺阁记乐”和“坎坷记愁”,有乐有愁,跌宕起伏。既婉丽,又凄楚,感人肺腑。费穆基本忠实于沈复的原著,只是用着意渲染的手法把它舞台化了。全剧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美学精神,梦的本质是诗,为了表达浮于人生之“梦”,费穆追求诗的意绪,创造性地把电影手法引入话剧舞台艺术,使场面调度更具视觉冲击力,转换更加流畅自如。如最后一场芸娘临终的一句话是:“春天不远了”,说完后,病榻后面的绿幔掀起,露出窗外暮春三月的景象,使观众最后在愁云惨雾中看到了一瞥的春光。这种画面切入的手法显然来自电影,而它的艺术情调却接近抒情诗,其象征意义,不言自明。为了强调了悲剧的气氛,费穆还在剧中引进了音乐伴奏,以多种元素来感染观众情绪,他是中国戏剧界第一位提倡为话剧作音乐伴奏之人。由于剧组演员反复阅读了沈复作品,熟悉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性格,都能很快的进入角色。尤其是扮演沈三白的乔奇和扮演芸娘的的卢碧云,表演配合默契、情感交流自然。以他们精湛的演技,使满台生辉。每场演出,观众们都感动得热泪满面。该剧从1943年10月8日首演,连演三个多月;后来又一再重演,不计其数,而且是场场爆满,盛况空前,人们称颂它是“一首哀婉悱侧的抒情诗”。

    抗战胜利后,费穆主持的电影实验工场又将此剧搬上银幕,导演裴冲是费穆的弟子,曾参加过话剧《浮生六记》的排练,两位主要演员分别由舒适和沙莉扮演。故事梗概为:沈三白历经颠沛流离,终返姑苏城郊,觉景物依旧,人事全非,回首往事,感慨人生如梦。当年,三白新婚燕尔,偕妻陈芸卜居沧浪亭我取轩,品花评月,诗酒唱和,极尽闺房之乐。後因胞弟启堂结婚而迁居仓米巷,屋宽园窄,不若前居,乃悉心布置,题名宾香阁。後因夏日热,复迁居农舍,布衣粗食,夫妻情笃如旧。不久,父沈稼夫命三白赴扬州习幕,乃与陈芸暂赋分离。不意家事变迁,稼夫纳妾,陈芸曾加谏阻,以致失欢于翁姑。启堂夫妇又从中挑拨,感情日恶。待三白归来,已百喻莫辩。某年秋,三白偕妻游虎丘,途次,陈芸结识一青楼女子,为稼夫所悉,诬以结盟娼妓。适三白为友作保被累,债主上门索欠,稼夫大怒,逐三白一家出门。三白生活益困,陈芸又操劳成疾,乃将女青儿作童养媳,子逢森为商店学徒,夫妻俩孤舟远逸,冒雪投奔陈芸义姐华宅。数年以後,三白初司书扬州盐署,後又闲赋,迫于生计,告贷无门,陈芸血疾大作,不支卧床。待三白借银归来,陈芸已气绝身亡。三白旧地重游,不禁泫然落泪。

    全剧虽然不及舞台剧灵动,但也曾风行一时。尤其是费穆极力推荐的刚上银幕的沙莉,以扮演芸娘一角而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表演才华,因而一夜成名,迅速蹿红,被各大有实力的电影公司你争我抢,片酬攀升,最后成为银幕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费穆与《浮生六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