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纳兰《秋夜》诗(小女笑吹灯)的理解

(2011-01-08 11:50:23)
标签:

纳兰性德

秋意

蟋蟀

通志堂本

语石轩本

分类: 瓣香兰馨

对纳兰《秋夜》诗(小女笑吹灯)的理解

 

对纳兰《秋夜》诗(小女笑吹灯)的理解

 

    偶至百度“侧帽吧”,见吧主花邻有一新贴,题为《吹灯不能捉蟋蟀》。文曰:通志堂卷五有《秋意》诗曰:“凉风昨夜至,枕簟已瑟瑟。小女笑吹灯,床头捉蟋蟀。”对其中“吹灯”二字甚惑之,黑灯瞎火怎可捉蟋蟀?知宋代词家姜夔《齐天乐》有“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句,叶绍翁《夜书所见》有“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白居易《赠内子》有“寒衣补灯下,小女戏床头”。容若化用了三家词句或意境。其 “呼灯” “灯明”“灯下”都说明小儿是在亮灯状态下游戏的,“呼灯”意为对着灯火呼叫,乃小儿兴高采烈、天真之情态。据此分析,“吹灯”必为“呼灯”,疑为刊刻之谬。

    读罢,颇觉有新意,细思,却不能苟同。笔者儿时也曾捉过蟋蟀。依稀记得蟋蟀入户,潜伏暗处,灯灭则鸣,灯亮则止。所以笔者理解 “小女笑吹灯”句,是为了循着鸣声判断蟋蟀藏身何处,然后才有“床头捉蟋蟀”的举动,吹灯是捉蟋蟀的前期准备。我把我的看法贴到吧里,立刻召来回应。花邻辩解:“‘灯灭则鸣,灯亮则止。’是无任何依据的,蟋蟀在点灯状态下也鸣叫”。在此情况下,笔者只好去网上查找依据。新浪博客中有署名“距离”的一篇博文《半夜起来抓蟋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68e130100eiof.html),觉得很能说明问题,现摘录如下:

    我在半夜两点非常的平静睡梦状态中被蛐蛐的高分贝演唱声惊醒,本想开灯找找吓唬吓唬这个不速之客,让其安静就罢了,根本没想要捉它。就这样,开灯下床后它偃旗息鼓,灯灭上床后它战鼓雷鸣,反复开灯关灯数次,无效!接下来就看到一个身着短衫短裤的睡眼惺忪的我开着家里所有的灯捉蛐蛐的情景,虽然自己蹑手蹑脚的开灯下床,但还是被发现危险正在逼近,它安静的让我无法搜索它的具体方位,只能借关灯的片刻辨别它的藏身之所,等我关灯后两分钟不到,他又开始演唱了,这也让我清楚它正藏匿于在我家衣橱下。开灯后,找来一根坏了的衣架,扳直后在厨下横扫了两个来回。果然,始作俑者终于现身:它体长约2厘米,体黑褐色,有光泽,手感柔软的很,不象是那种善斗的蛐蛐。将其放入在一个空置的铁盒内,将其乔迁于卫生间,准备早上放生它本该生活的环境里,接下来上上床睡觉且一夜无梦。

     或许有人会说,这仅是“距离”遇到的个别现象、偶发现象,并不是所有蟋蟀都有这种习性。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笔者又找来了孟昭连的《蟋蟀文化大典》(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12月出版),上面很清楚的记载:“蟋蟀的活动都是在夜晚,只有在夜幕降临后,他才出来觅食、鸣叫、交配、产卵,白天则难以见到它的踪影。……决定蟋蟀鸣叫的因素有两个:温度和光线。在适时的温度条件下,遮光则蟋蟀鸣叫,不遮光则不鸣叫。”孟昭连是天津南开大学的教授,曾出版过《蟋蟀密谱》(天津古籍书店1992年版)、《中国虫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是研究鸣虫的专家。我想,这是他经过仔细研究古谱和反复观察蟋蟀生活习性而得出来的结论,是有科学依据的。

    至于说到刊谬问题,笔者认为,“通志堂本” 和“语石轩”本均有“小女笑吹灯”句,不可能为刊误。“通志堂”本刻于康熙三十年,是徐乾学依据纳兰明珠手授、秦对岩和顾贞观所藏的纳兰性德遗稿刊刻而成;“语石轩”本亦刻于康熙三十年,是张纯修依据顾贞观手授和自己所藏的纳兰性德遗稿刊刻而成。两者用的都是原始材料,不存在递刻沿误问题。两个本子的一致性,互证这首诗的句子正确无误。实事求是的说,“通志堂”本和 “语石轩”本确也存在个别作品有刊谬现象,但为数极少。从整体上看,他们的校印质量当属上乘,所以在古籍文献刊印史上,这两个本子都被誉为精刊善本。

     最后要说的是,纳兰诗词的句子之间有很强的跳跃性,会给人造成迷离之感,如《秋夜》诗就隐去了小女灭灯后又点灯的情节。读纳兰诗词,必须留意这些隐去的情节,在不解处、难解处慎思之,细审之,不可轻易的下结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