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画师笔下的渌水亭

1985年7月,北京古籍出版社影印并翻译出版了日本画师冈田玉山等人编绘的《唐土名胜图会》(上下册)。这是一部记述我国清代各地名胜的画图集,现见到的仅有6卷,描绘的是京师、直隶部分。是书刊刻于日本文化二年,即公元1805年,正当我国嘉庆十年。《唐土名胜图会》卷四有一幅《苑囿总图》,绘有圆明园、昆明湖、香山、玉泉山等皇苑名迹。在玉泉山麓、裂帛湖畔,很醒目地画着一个亭子,并标记为“渌水亭”,不远处则是“昆明湖”。
“渌水亭”是清代满族词人纳兰性德读书和宴客的场所。据近人张任政先生考订,渌水亭应在北京什刹后海北岸纳兰明珠府的西园。然而,在乾隆、嘉庆年间,一度盛传渌水亭在玉泉山东麓,吴长元《宸垣识略》卷十四最早有这样的记载:渌水亭在玉泉山麓,大学士明珠别墅,子侍讲(卫)成德尝于此亭著《大易集义粹言》。戴璐撰《藤荫杂记》、李富孙撰《曝书亭词注》也沿用此说。迄今,还有人以纳兰性德取玉泉山楞伽洞名自号为依据,确认此说为不虚。
《唐土名胜图会》是根据当时我国流传到日本的书籍、画册而编绘成的,书中列举的参考书目有五十多种,而京师部分主要是依照吴长元《宸垣识略》编写的。吴长元,字太初,号安乐山樵,浙江仁和人。乾隆年间曾久居北京,但他是一位饱学潦倒的文人,不可能进入当时已辟为皇苑禁地的玉泉山进行实地考察。他的记载主要是根据朱彝尊《台城路》(饮容若渌水亭)词推测而来的,盖词中有“一弯裂帛湖流远,沙堤恰环门径”的句子。按,玉泉山东麓确有裂帛湖,它是由山中泉水潴成,注入西湖(即今之昆明湖),再由西湖出为长河,流入京城里的积水潭、什刹海、太液池。裂帛湖和后海是同一水系,两者有着源与流的关系。朱彝尊词即指明了这个关系,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朱彝尊词提到“裂帛湖”,就轻易地作出渌水亭即在玉泉山的判断。
考订渌水亭遗址,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用纳兰性德《渌水亭谯集诗序》作内证。序中明确地说:“予家象近魁三,天临尺五。墙依绣堞,云影周遭。门俯银塘,烟波混漾。蛟潭雾尽,晴分太液池光;鹤渚秋清,翠写景山峰色。云兴霞蔚,芙蓉映碧叶田田;雁宿凫栖,秔稻动香风冉冉。设有乘槎使至,还同河汉之臯;倘闻鼓枻歌来,便是沧浪之澳。若使坐对亭前渌水,俱生泛宅之澳;闲观槛外清涟,自动浮家之想。”文中所提到的“城堞”、“银塘”、“太液池”、“景山”、“稻田”等,正是什刹后海及其周围的景色。
清政府定鼎燕京后,将满洲八旗分置于城内,正黄旗居德胜门内并在北方。当时,纳兰明珠为正黄旗第三参领第六佐领,性德为第三参领第七佐领。据《大清会典则例》卷一,知当时规定正黄旗域居“自八调湾南口循大街至德胜门转南至德胜桥为第三参领下各佐领居址”。故纳兰家得以在德胜门内的什刹后海附近建府造园。此园原是一片稻田,后由纳兰性德自行设计建造起来的。性德有《于中好》词云:“小构园林寂不哗,疏篱曲径仿人家。昼长吟罢《风流子》,忽听楸枰响碧纱。添竹石,伴烟霞。拟凭尊酒慰年华。休嗟髀里今生肉,努力春来自种花。”这所园子主要建筑物为“渌水亭”。纳兰性德有诗云:“野色湖光两不分,碧云万顷变黄金。分明一幅江村画,着个闲亭挂夕薰。”此亭构之所以取名为“渌水”,是因为什刹后海之水,来源于西湖(即今之昆明湖)。《水经注》云:“西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渌水澄澹,川亭望远,当游属之胜所。”“渌水”之名,即取典于此。然我们亦不能因此而坐指渌水亭在昆明湖畔的玉泉山。
纳兰家除城居有一处园子外,在西郊海淀还有三处园林。这三处园林:一在皂荚屯、一在双榆树、一在水磨村。唯水磨村自怡园地近玉泉山。然自怡园构建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曾担任明珠次子纳兰揆叙馆师之著名诗人查慎行,写过一首诗,题为《相国明公新筑别业于海淀傍,既度地矣,邀余同游,诗以纪之》,即反映了自怡园初建的情形。诗云:“路指沙堤外,园开海淀东。好山西岭接,曲水御沟通。绿野名相称,华林兴颇同。种花兼种树,还费十年功。”这首诗收在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八,系作于丁卯年(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可知自怡园构建时,纳兰性德去世已有两年,渌水亭不可能建在地接玉泉山的自怡园。
坐落在什刹后海北岸的明珠府第和花屠,在乾隆年间,因其籍没而被权相和坤占居。嘉庆初年,随着和坤的倒台,收、归皇室,赐给了成亲王永瑆。到了光绪年间,又赏给了醇亲王。解放后,府邸划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园子成了宋庆龄故居。经历300多年的沧桑变故,渌水亭早已毁圮,但是依然有遗迹可寻。(详见笔者博文《“渌水亭”补正》)
《唐土名胜图会》的编绘者是为了更多的日本人了解中国,促进中日文化交流而编撰成此书的。“渌水亭”出现在这样的书中,表明早在乾隆年间,纳兰性德的诗词就已流传到日本,纳兰性德其人已为日本人所知晓。《唐土名胜图会》卷之二有一幅《景山图》,图的右上方配录了纳兰性德一首《景山》诗。
日本人由对纳兰性德诗词的赞赏和对其人的了解,生发出对“渌水亭”的兴趣。“渌水亭”环境幽雅,“朱荷绕门”、“青翠满轩”,是一个值得瞻仰和游览的地方。日本人视它为胜迹,所将它标画在《唐土名胜图会》的《苑囿总图》中,以便本国的旅游者到中国时能按图诣访。只不过编绘者冈田玉山等人未曾到过中国,“地已不可得躬诣,事又不可得亲访”,对“渌水亭”究竟在何处,未作深入的考察,所依据的仅是《宸垣识略》中一条错误的记载罢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