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毓罴发现沈复诗之献疑

《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博识多才,能诗善画,但他一生出任幕宾,过着流离颠沛,穷愁潦倒的生活,因此留传保存下来的诗、画作品并不多。据文献记载,他的绘画作品,曾为冒鹤亭、邓之诚、黄宾鸿、周海崟等人收藏。(详见天风上人的博文)他的诗作更为罕见,除了《浮生六记》中记有“兽云吞落日,弓月弹流星”、“触我春愁偏婉转,撩他离绪更缠绵”两句外,仅见张虬公藏沈氏梅花中有其题画诗一首:“水边篱落自清幽,雪里香魂月影浮。昨夜刚醒高士梦,几分春色到枝头。”但就是这一首诗,足以让人们领略到作者的诗人才情。沈复在为梅花传神写照中,化用了北宋林逋《山园小梅》诗句而不著痕迹,又表现出他对人生追求的高洁情怀。如果说《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那么这首题画诗也可称似一颗璀璨的明珠。由此,我们期盼着能见到更多的沈复诗。
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陈毓罴教授,在《文学遗产增刊》第15辑发表《浮生六记足本考辨》,文中披露了他在《元和县志》上发现的沈复的两首诗。一首题作《望海》,诗云:“行到千山欲尽头,惊看巨浪拍天浮。翠螺远点群峰晓,铁马喧腾万里秋。亭古三间悄倚壁,堤长一带束海流。始知叠巘重重處,锁钥东南第一州。”另一首题作《雨中游山》。诗云:“大瀛云水漫丹邱,海外人来天外游。寒雨满城无过雁,荒潭抱壑有潜虯。招摇北极如横带,控制南闽等繋瓯。醉倚移情台畔石,萧萧落木送残秋”。(见图)

陈毓罴先生以徐葆光《中山传信录》、李鼎元《使琉球记》所记载的琉球景物来映证诗句,得出了这两首诗是沈复“在琉球所写”的结论。看到陈先生的考证文章,笔者起初是深信不疑,并为读到沈复佚诗而兴奋不已,曾想写一篇专文来谈这两首诗。由于陈先生在介绍这两首诗的出处时,没有谈到《元和县志》的版本,出于慎重,笔者查核《元和县志》,结果却发现了问题。据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载,《元和县志》只有两种版本,一种是清乾隆五年(1740)刊刻,由沈德潜纂修,共三十二卷图一卷;另一种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刊刻,由许治修、沈德潜、顾诒禄纂修,共三十六卷。(后者应是前者的增补)考沈复随齐鲲、费锡章出使琉球,是在嘉庆十三年(1808)。如果这两首诗确实是沈复在琉球所写,就不可能出现在乾隆年间编纂的《元和县志》上,笔者又找来了这两种县志,确实也没有看到沈复的诗。
说来也巧,笔者在图书馆翻检地方志过程中,无意在《民国象山县志》卷三十二《文徵外编》中,看到收有诗题与其不同但内容与其相同的两首诗,但作者不是沈复,而分别是秦境和姚燮。(见图)

秦境诗题为《高湾望海》,诗云:“行到千山欲尽头,惊看巨浪拍天浮。翠螺远点群峰晓,铁马喧腾万里秋。亭古三间悄倚壁,堤长一带束海流。始知叠巘重重處,锁钥东南第一州。”;姚燮诗题为《雨中游蓬莱山用壁间韵》,诗云:“大瀛云水漫丹邱,海外人来天外游。寒雨满城无过雁,荒潭抱壑有潜虯。招摇北极如横带,控制南闽等繋瓯。醉倚移情台畔石,萧萧落木送残秋。”内容并无二致,出于好奇,笔者继续查找下去,得知秦境、姚燮二人的身份:秦境字心台,号芙人,浙江鄞县人。清嘉庆三年举人,官汤溪训导,著有《赏雨集》、《铎余吟集》,但笔者查找不到这两种书,也不知是否收录了《高湾望海》。据《民国象山县志》编者为秦境诗作注,《高湾望海》录自清道光《象山县志》。姚燮字复庄,号梅伯,浙江镇海人,以举人身份挑取国子监謄录。后因春官不第而绝意仕进,晚年游历象山,倡“红木犀诗社”,从游者有五十人。著有《大梅山馆集》等二十种种图书。《雨中游蓬莱山用壁间韵》一诗收在《红犀馆诗课•丹山倡和诗卷》中,作于咸丰十年庚申。二人诗中所描绘的均是象山景物。象山地处浙江中部沿海,三面环水,屹如象形,是典型的半岛。这里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如梁朝陶宏景的炼丹之所的丹山,亦称为丹邱,山上有登瀛台、望海楼、观风亭。海岸线散落着港湾并筑有古长堤。秦、姚二人在诗中描绘的景物,在《象山县志》均可以找到相映的记载。综此,笔者对陈先生在所谓《元和县志》上发现的沈复诗持以怀疑态度。
陈毓罴先生是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大家,以研究《红楼梦》、《浮生六记》的成就最为突出,著有《红楼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沈三白和他的〈浮生六记〉》(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出版),他对资料的引用和考证应当说是十分慎密和严谨,不至于一时看走了眼。或许,陈先生所看到的《元和县志》,是未被《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收录的又一个本子,即嘉庆十三年以后编纂的刻本,其中确实收有沈复的两首诗,如果是这样,情况将变得扑朔迷离。但笔者相信是自己的眼睛,在陈先生未拿出确凿的证据来说明理由之前,笔者还是认定《望海》、《雨中游山》的作者应是秦境和姚燮,而不是沈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