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剑锋冷然
剑锋冷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813
  • 关注人气:2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漂母何以识韩信

(2008-09-18 10:29:45)
标签:

漂母

韩信

韩母

唐梦赉

史记

分类: 淮楚流韵

漂母何以识韩信

 

 

漂母何以识韩信

淮阴马头镇“韩侯故里”题额
   

     漂母因以一饭之恩得以千金之报而流芳百世,事迹见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后人以为漂母乃一市媪(市井中的普通妇女),却能识韩信于未遇之时,媲之萧何,一翁一媪,当同为异人哉。因此,有人对漂母的身份产生疑问:若漂母诚为市媪,其当守贫困而自顾不暇,焉能顾及他人,岂又独具慧眼识人? 清初,淮安诗人靳应升就曾写过一首题《漂母祠》诗:“老妪何许人?漂于淮之浒。一饭哀王孙,高义空千古。”前人又有联云:“姓字隐同黄石远,英雄识在酂侯先”。漂母的姓氏和身份在人们心中一直是个谜。康熙年间,山东淄川人唐梦赉途经淮阴,特到漂母祠祭拜,询问看守祠堂的老妪,写了一篇《淮阴漂母传》,揭示了漂母的姓氏和真实身份。

  原来漂母为姬姓,楚国人,国破后徙淮,带着一帮亲属和随从(诸漂母)以漂絮为业。考楚国姬姓乃颛顼高阳之苗裔,漂母当出身于贵族。韩母原籍颖川(韩国故都),亦出身于贵族。漂母屡称韩信为“王孙”,《史记集解》释“王孙”为“公子”用做尊称,实乃韩王裔孙也。韩母命运与漂母相似,徙居后二人又同闾里,常为国恨家仇而相视而泣。所以在韩母死后,漂母对韩信伸出援手,不仅予以饭食之饱,更多次激励和指点韩信,投奔刘季王,以复“公侯之世”,漂母实寄志于韩信也。韩信功成后,即以千金酬漂母,并设宴为其笑乐十余日,诸漂母竟然能慷慨起舞,实际上她们是以歌舞为漂母恢复其贵族身份,漂母也以一语道出韩信的身世:“吾自哀韩王之孙而进食,岂图有今日之事。”漂母死,韩信又以对待贵族身份的礼仪将其厚葬,其冢与“茔地高敞,旁可置万家”的韩母冢相对。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漂母冢)周回数百步,高十余丈,昔漂母食信于淮阴,信王下邳,盖投金增陵以报母矣。”今墓基直径尚有50米,封土高24米,显示出汉代贵族墓葬的气派。

    唐梦赉《淮阴漂母传》收载于《志壑堂文集》,此《传》虽然出于清初,距离汉代久远,但对漂母何以向韩信施恩、韩信又何以相报,作出了合乎逻辑、通于情理的演绎。何况唐梦赉为顺治六年进士,曾任国史院庶吉士,人称唐太史,曾编纂《济南府志》五十四卷,《淄川县志》八卷。史官言必有椐,为《传》必经深虑,此文可称得上是一家之说。

    博主现从《四库存目丛书》(集217)中录出此文,以飨博友,以供史学爱好者参考。

淮阴漂母传

    漂母,姬姓。楚尽,诸姬母侨寓淮上,因家焉。击漂为业,淮人初不知其姬姓,俱称为漂母云。母有大志,能识人,居淮上久之。秦灭六国,废韩为颖川郡,有韩母亦来居淮,与漂母同里閈居,常与韩言秦楚之事,未尝不泣数行下也。韩母有子曰信,身长大,好击刀剑,嗜读孙武、穰苴之书,淮阴人不甚惮礼之,又落落不治生产、商贾,常从人寄饮食,漂母独识之曰:此韩王孙也。

    当是时,秦重刀笔吏,信以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漂母曰:公侯之世必复其始,王孙何患乎久之。韩母死,信行营高敞地以葬,尝周视慨然曰:信生不能奉母,死后当为母置守园寝万户矣。漂母益奇之。

    会秦乱,诸侯兵起,信益落拓,寄食下乡南昌亭长数月。亭长妻晨炊蓐食,信去之。淮阴屠中少年侮信,令蒲伏出其袴下,信不较也。母漂絮淮上,与诸漂母会食,信往钓,母呼与其饭,如是者十余日以为常。

    会项梁渡淮,信仗剑往从之。梁敗又从羽,羽不用,复归淮。漂母曰:王孙何面目复见淮阴少年乎?吾闻下邳人张良求韩诸公子为韩王,良五世相韩,方从沛人刘季王汉中,王孙曷往焉。信曰:刘季,故泗上亭长,亭长妻最妬,吾生平最畏亭长妻,不愿往也。漂母曰:吾闻刘季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异。又送徒骊山,止饮丰西泽中亭,有老妪哭斩蛇事甚怪,王孙曷往焉。信乃之汉中,时楚已杀汉王,用信定三秦,击赵魏,下三齐,信乃自请为齐王。已而汉又改封为楚王,都下邳。漂母闻之曰:王孙素有大志,今果然矣。楚王至国,召下乡亭长,赐钱百。召漂母坐上坐,具饮食,令诸漂母佐酒,慷慨起舞,饮极欢,道故旧,为笑乐十余日。奉千金为母寿,谓辱己少年曰:当其时,吾非不杀汝,杀汝无名,故忍而至此。诸漂母皆起为漂母贺,漂母曰:吾自哀韩王之孙而进食,岂图有今日之事。后漂母死,淮阴人谓韩母贵媪,漂母英雄,是其冢宜相近,葬之泗口,今淮上廟祀之不绝。

    旧史氏曰:异哉!漂母之事,何其与伍胥漂女相类也。然千金同也,胥止报之于溧水,濑中漂女抑又奇矣。彼江上渔父告伍胥之言曰:楚法,得负者粟五万石,爵主珪,岂图百金耶?岂不烈烈丈夫哉。此则出于女子以为难耳!相传韩信死钟室,仰天大叹曰:吾生平最不利于亭长妻,少时即为此辈所苦.微漂母所迫,我不至于此。噫,亦过矣!或曰:越有浣纱女,沼吴浣纱者,亦洴澼絖之类欤。余曾同吴海木过淮,拜母祠,询奉祠一老嫗,始知母为姬姓云。

                                                                   录自《志壑堂文后集》卷之上

漂母何以识韩信

漂母何以识韩信



 

                                        漂母何以识韩信

 位于淮安市淮阴区马头镇附近的漂母墓

 

漂母何以识韩信

韩侯钓台

 

漂母何以识韩信

漂母岸

 

漂母何以识韩信

民国时期立的漂母墓碑

 

漂母何以识韩信

清光绪年间立的“禁止取土”碑

 

漂母何以识韩信

漂母墓园中的“报恩亭”

 

 

漂母何以识韩信

韩侯故里中的“兵仙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