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山诗画僧雪庄

(2008-09-09 09:03:31)
标签:

雪庄

黄山

诗画

禅宗

淮安

分类: 淮楚流韵

黄山诗画僧雪庄

黄山诗画僧雪庄

雪庄绘《黄山图》

     暑期,单位组织部分职工到黄山旅游,我因家中有事,又曾在10年前去过黄山,而未与之随行,但还是从图书馆借来了清人闵麟嗣撰的《黄山志定本》与汪士鋐撰的《黄山志续集》,闲适之时翻检阅读,在文字间卧游,亦有身临其境之感。

    记得十年前曾游览了黄山的几个主要景点,惟有位于东海深处的“皮篷”因交通不便而未能亲历。据说,皮篷周围景致最为秀美,峰峦峻秀,云海翻天,松竹蓊翳,飞瀑流泉,人间奇境无逾于此。所以,一直为十年前未睹其真面而甚感缺憾。于是这次我在翻阅志乘过程中对有关“皮篷”的记载格外留意,了解到“皮篷”的出名,与清初一位淮安籍的僧人在此隐居有关,这位僧人就是雪庄大师。

    雪庄(约1646—1719年)俗姓无考,法名传悟,字惺堂,号通源,别号黄山野人,祖籍楚州河北里,《淮安府志》、《重修山阳县志》以及《续篡淮关统志》均有传。雪庄的师傅南庵老人,即禅宗第七十一世高僧大依禅师,福建莆田人,俗姓吴,字南庵,晚号睡翁。早年曾问阳明之学,国难后出家,嗣法曹洞宗,曾担任过金陵摄山寺、楚州湖心寺、淮阴观音院主持。圆寂后归葬江浦西华之麓。摄山寺楚云禅师为作挽偈,以“苍松翠柏西华路,一塔江天对孝陵”句表其心志,盖大依所作《钟山》诗中有“江水几年沉铁索,孝陵千里拜淄衣”句矣,可见他是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遗民僧人。据钱汇《南庵依禅师传》载:“师性醇谨,对人无多语,喜诲弟子以节义。每称述古忠臣孝子,及法门纯厚高尚,亹亹不倦。”传悟自幼随南安老人参禅拜佛,必然要受到影响。他出师后沿长江云游,康熙二十三年,卓锡安徽采石矶翠螺峰,构“松巢”为禅居之所,趺坐五年,至二十八年九月来到歙西潜口,与当地名士汪士鋐相见,旋入黄山。他曾在一首诗中写到:“昔栖采石嫌山小,山深不被世情扰,因住黄海山最深,千峰万峰削云表”。他隐居黄山的目的是为了避世,尽管其时康熙皇帝自听政以后,除鰲拜、平三藩、统一台湾、实行满汉融合,政局趋于稳定。可是他对当政者还是存有一定的戒备之心。到了黄山之后,他选择了后海仙僧洞居住了下来。仙僧洞即兜率庵,系前朝僧人为方便游客憩息所构之草庵,因屋顶覆有杉皮,故称“皮篷”。传悟初来时,此庵已破败不堪,因无处藏身,只好在室外趺坐,虽风栖露宿,却怡然自得。值隆冬季节,传悟仍坐卧雪中,以致一夜间积雪盈顶,翌日雪住,有山僧扫雪,见庵前一雪桩,出之乃传悟,异其为冰雪窖中人,“雪庄”之名则由此而远播。后在山僧、士绅和山民的帮助下,雪庄于“皮篷”旧址上葺成新居,屋顶仍用树皮覆之。因新居坐迎远壑,其中三面皆峰环绕,独虚东南一面,云雾汇聚于此而不易散,“皮蓬”置于弥漫的云雾中望若一叶扁舟在云海中荡漾,故雪庄禅师又名其所居为“云舫”。他在此一居就是三十年,直到康熙五十八年(1719)示寂。其间,雅爱佛学的康熙皇帝因闻雪庄之名,特诏新安太守丁廷楗三次入黄山,请其出山进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雪庄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秋至都门,见了康熙皇帝即奏请还山,未允则整日嗜睡,不与人交一言。康熙皇帝见他去心已决,也就不再勉强。第二年(1694)秋天,雪庄仍以“一瓢一笠还云舫”。他在柬谢友人汪松峰的诗里说:“野人爱穷谷,一瓢皈嶙峋。真心等木石,枯坐无东春。起立头触书,经行云满身。自分岩畔老,永作轩皇民。”轩皇是汉民族祖先,此句已显示出雪庄坚请还山的真正原因,还是在于他不屈于满人统治的民族气节。

    雪庄是一位诗画僧,他以黄山为创作素材,绘黄山,吟黄山,图写黄山能得其质,诗咏黄山能传其神。雪庄的师傅南庵老人就是一位能“触景能诗,托风旨于音响之外”,并“以雕绘为能事”的诗画僧,他师兄弟柴村也是“诗类其师,尤善画,笔意苍润,得元四家意。”雪庄于诗画学有渊源,深悉吟诗绘画之理趣。他初入黄山时,适逢雨季,“大雨淋头几曾歇”,但他却能以画家独有审美视角鉴赏雨季黄山特有的魅力:“衣裳翠湿不知冷,白云一望空漫漫。石笋云中忽有无,米家树法真模糊。”他在恶劣的气候中,看到的竟是宋代画家米元章、米元晖笔下《烟雨图》中的绘画技法。何况黄山的景色在一年四季中,阴晴雨雪里有无穷的变幻。他踏遍黄山的峰峦涧壑,以移步换形的视角领略黄山的真面,寻找出它的绝妙奇景。他观察入微,体悟入神,凡峦锷、林木、泉壑、云烟皆先具于心中,而后放情挥洒,形诸笔端。他绘有百十幅《黄山图》,其中有四十三幅被汪士鈜收进了《黄山志续集》,成为历史上最早的黄山导游图。这四十三幅图名为:阮溪去黄山图、容成台图、浮丘溪十里梅花图、白龙潭与祥符寺图、隔岸望汤池图、慈光寺图、迎送松图,卧龙松图,文殊院图,天都峰图、莲花峰图、鳌鱼洞与一线天图、天海图、炼丹峰图、西海之左数峰图、西海之右数峰图、五供峰图、天柱峰与平天矼图、散花坞图、青龙岭望始信峰图,狮子林与扰龙松图、海门图、石笋峰图、芙蓉岭与松谷庵图、翠微寺图、九龙峰与圣泉峰图、九龙飞瀑图、掷钵峰图、云谷寺图、圣僧洞图、招隐洞图、仙掌峰与天都峰图、探珠峰图、指路峰图、老子峰与箬岭图、云舫全图皮篷旧址图,云舫之左数峰图、文笔峰、光明顶,比秀峰图、云舫之右数峰图,云舫面数峰图,云门峰图等。在作画的技法上,雪庄运用焦墨枯笔勾勒,准确地塑造其形象特徵,用笔颖脱,刚柔并举,著墨精微,以清淡渲染的色调取高古简洁之气,不但表现了黄山原始静穆之伟岸,又展现了黄山的鬼斧神工。雪庄以实地写生,搜尽奇峰打草稿。又心师造化,性情与山水为一,笔墨与天工俱化,以卓著的成绩赢得后人赞誉,成为中国文人画黄山画派的开创者之一。

                           

                              雪庄绘《黄海云舫图》

 黄山诗画僧雪庄

    雪庄栖身黄山,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饥尝野菜、山果,渴饮山泉、冰雪。为了采摘野生植物,他踏遍幽崖邃壑。其间,他发现未知名的珍稀花卉,随即含丹吮粉,描摹成图,并予以命名,其所作《山花图》约有百二十种。有游客或山民赠其粮食、衣物,雪庄就将这些绘图作为酬谢回赠给他们。诗人吴崧见雪庄绘的奇葩异菂婀娜多姿,色彩斑斓,芬芳怡人,就有心收集到三十五种,编成《卉笺》一书,刊刻流传于世。这三十五种花名为:金镂梅、拈蜡、旌节花、璎珞花、海罽花、春桂、蕡桃、山樱、夏蓝、紫石、蕊珠花、木莲、杜鹃花、玉铃花、四照花、覆杯花、查葡花、石蓝、仙都花、茉香花、琐琐花、山钗花、香蘐、绛颖花、傲云花,蜡瓣花、美人菊、醉春花、鹅群花、紫铎花、海琼花、叠雪花、囊环草、紫霞杯、宝纲花。时任江宁巡抚的宋荦,(字牧仲,号漫堂)在苏州沧浪亭休憩时看到了《卉笺》,十分喜爱,即题了二十五首五言绝句,题作《黄海山花图咏》,收在宋氏《绵津山人诗集》中,后来又收录到他的诗文总集《西坡类稿》中。《卉笺》堪为黄山第一部植物志,其中一些命名和描述相当准确和科学。现代商务印书馆出版《植物学大辞典》曾引用《笺卉》的不少描述。当代著名学者、史学家、文物鉴定家史树青先生在生前曾收藏过雪庄的《山花图册》,他认为“这部艺术杰作,不但是祖国锦绣河山的缩影,而且对研究黄山地区的野生植物,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他还撰写了《黄山画派对旅游和植物学研究的贡献》详细说明该问题。

                                       黄山诗画僧雪庄

雪庄绘《山花图》

 

 

                                 

 

 

   雪庄写的诗可以分为纪游、题画、和交游三类,这三类诗都以记载、描绘和推介黄山景致为主。但他不仅仅是单纯的写景,而是于景色里表现出深邃而微妙的禅意。他的思想感情融化在黄山山水草木之中,触目皆是菩提。黄山有大三十六峰,皮篷周围又有小三十六峰,这小三十六峰原先有许多景点没有命名。雪庄居此,或白日推窗,卧游领趣;或斜晖策杖,登眺孤吟。他以峰石多似人物鸟兽,肖形命名,题诗绘图,成《云舫杂景诗》二十首。命名又以佛教人物为多,如“看松罗汉”、“面壁和尚”、“空生宴坐”、“慈云大士”、“月明和尚”、“伽蓝帝君”、“听泉僧”、“石僧指路”、“罗汉薰塔”等,到处都是佛性的显身,所以,他的题诗也洋溢着禅意和禅趣。如题《慈云大士》:“现身长救苦,能以耳根闻。天上及天下,谁不仰慈云”。拟指云舫主峰之右石屏上多古松翠柏、杂树野花,春季秋仲,屏如集锦,借薄雾轻烟,若慈云大士现身。其上顶华冠,垂缨珞,具慈愍性,披发俯视。又如题《听泉僧》:“老僧披水田,呼他总不应。真性触泉声,日坐松荫听”。拟指云舫当面一小峰顶上,望去有一石如披袈裟的僧人,露顶侧耳,似听远树泉声。这也是他自身的写照,因为雪庄经常在夜间听泉,他曾经对友人说:“春夜拥衾卧,空外如闻丝竹梵呗诸音,中杂铙角觱篥声尤轰烈,始悟春冰初判分泻诸罅中,此磕彼撞,激而成音。则轻重疾除均若有节之者,转听转幻。质明,审所为铙角觱篥诸吹,则石缝冰裂如巨筒水罐其中,弥虚而声弥壮云”。他还写过一首七言古诗《雪夜听泉歌》:“人夸黄海峰峦奇,更有水声人不知。怪石古松形已定,水声变幻神魂迷。冻云欲雪春冬夜,竟能万状生惊疑。侧耳披衾趺坐起,恍闻天乐声渐迩。君不见,伯牙学琴方子春,独得移琴海岛里。须臾鹤巢声杂陈,一十五国乡语真。老少乡语难悉数,哭者笑者携儿女。听久凄凉心转悲,琴瑟箫管笙簧聚。远峰梵呗百千僧。海螺鱼磬铙钹捶钟鼓,近壑宛有炼师浮丘翁,偃月炉中捉龙虎。又似仙客容成子,相逢黄帝谈悬圃。石崖下听读书声,定有高隐来高吟。又似肩舆车马过桥嫌路狹,人夫拥挤相喧争。随后又听乡邨山县赛社会,铜锣无数大小参差呜。”他从泉声中听到了释、道、儒三界,以及市衢乡邨等各种音响,实际上他是以听泉来潜心修行,体悟佛性的神奇。雪庄还喜欢在松风明月中抚琴,但是在黄山很少能看到明月,主要因为海拔高,云雾和阴雨天较多,偶尔遇到晴天月出,雪庄喜不自胜。他在一首《久阴忽晴小占》中写道:“忽夜千峰霁,当空一镜悬。道人诗兴动,不肯坐枯禅。”后两句不是说他因月出而放弃了坐禅,而是以寄诗于明月的更为生动的形式来进入禅境,彻悟禅意。如他在《和吴子云逸原韵》中所称:“逍遥物外忘机处,彻夜松根月下禅。”而不是一味的在室内面壁枯坐。雪庄爱月,即爱其空明澄洁,以示佛性的心地空明,月出遍照色界九天,他能不为之诗兴勃发,喜形于色?此外,他还在诗中以描绘峰峦奇特来表现禅境的妙趣天成,以渲染云雾飘渺来揭示佛性的超脱尘寰,以刻画苍松呈迎送姿态送来喻指佛法度人证世。雪庄写的诗虽然多用白描,但写得自然真切,活泼洒脱、率意天真,禅趣盎然。

    雪庄不但是黄山的探幽者和描摹者,而且是自然环境的营造者。最有说服力的是在康熙十八年成书(1679)《黄山志定本》中还不见有“皮篷”、“云舫”的介绍,而在康熙三十年(1691)成书《黄山志续集》的中才出现了大量的有关“皮蓬”和“云舫”的诗文。可见正是雪庄于康熙二十八年入山隐居后才开发了这里的景区,使它名闻遐迩。雪庄在这里除了构房建屋,还莳花种树。雪庄生平最爱冷处偏佳的梅花,但皮篷附近原无生长。自他入居云舫后,就自己种植梅花。他还借助为当地士绅、山民和游客题诗作画的机会,募请栽种,好事者自然积极响应。他们在云谷寺至皮篷约十里的山路旁,每隔五步栽一株,共栽植了近千株梅花,号称十里梅花坪。每到瑞雪纷飞,梅花怒放的季节,这里就成了“十里香径”。雪庄又是自然环境的保护者。他热爱黄山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他有一首《修树》诗:“元镇树瘦直,咸熙树古怪。修就各天然,道人收入画”,我们可以想象,雪庄为那些千奇百怪的黄山松除去枯枝病干,整治其型,不仅有利于其生长,他确实又是在为黄山描摹天然图画。黄山有两只乌鸦,精灵可爱,每当有游客进山,先为之鸣,继为之导,人们称之为神鸦。这两只鸦经常飞到皮篷去觅食,雪庄见状,就为之留食。他还写了一首《双乌》诗:“雨雪深山谁最亲,双乌索食往来频,野人每饭留乌食,听见乌来如故人”。雪庄如此亲近鸟类,鸟类也经常亲近雪庄。有一次,游客汪念耕来皮篷拜访雪庄,刚入座,忽见有山鸟入室飞鸣数匝,然后栖息在雪庄大师的衣袖上,徘徊省顾,久而后去。汪念耕不禁感慨,赋诗一绝:“生公善说法,顽石亦知音。老僧久忘机,山鸟自相亲。”

    雪庄披发幽栖黄山,与花木为侣,与鸟兽为邻,与白云为友,与灵石为伴,在参禅修行中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雪庄示寂后,瘗葬于皮篷西南方的炼丹台下,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品德高尚,道行深厚的老人,称所瘗之塔为雪公塔,今仍可以寻到其遗址。倘若笔者再有机会去黄山,一定要到白云深处访皮篷,去探寻雪庄禅师当年的游踪,尽情欣赏他定名的景点,仔细辨认他定名的山花。并到他的灵塔遗址前,供上他生前品尝过的野菜、山果和清泉,以示对历史上出现这位淮安籍诗人、画家和高僧的敬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