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议宝钗扑蝶

(2007-10-22 09:59:25)
标签:

人文/历史

文化

感悟随笔

谈天说地

分类: 界外谈红
 

小议宝钗扑蝶

小议宝钗扑蝶

 

“宝钗扑蝶”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精心设计的一个场景。它与“黛玉葬花”、“湘云眠裀”、“宝琴抱梅”、“妙玉献茶”等场景一样为读者所乐道。

“扑蝶”发生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宝钗为寻黛玉来到潇湘馆,见宝玉也到了那里,恐引起宝玉不便和黛玉猜疑,转身去寻找别的姐妹,“怱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 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已是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这段文字足实让读者眼睛一亮,看到了薛宝钗一改平日里矜持、平和、稳重、端庄的形象,显露出少女的活泼灵巧、天真烂漫的天性。由于后面一段文字写到宝钗无意听到小红、坠儿在亭子里说悄悄因避之不及所以使了蝉脱壳的法子,故意喊颦儿,我看往那里藏还问红坠儿你们把林姑娘藏那里了?引得读者纷纷指责宝钗,说她为人处世不地道,嫁祸黛玉,有很深的城府和心机,以致把情趣优雅的“扑蝶”的画面也给破坏掉了。有的读者甚至指出,宝钗所扑的一对“玉蝶”,分明就是黛玉和宝玉,宝钗是因妒而扑蝶,意在拆散宝、黛二人。笔者以为,依照曹雪芹的审美构思,“宝钗扑蝶”完全是为了表现宝钗性格那不轻易显露的另一面,即红楼女儿真的情趣、善的心灵、美的天性。从她对翩翩飞舞的蝴蝶发生兴趣,到蹑手蹑脚的扑蝶神态。我们看不出她心中的妒意。否则,曹雪芹也不会把这段文字写得这么美,微妙微俏地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古代仕女扑蝶图。如果是宝钗借扑蝶而泄愤,那只能大煞风景,恐不是曹雪芹创作的本意。至于宝钗在滴翠亭使用“蝉脱壳”,是她在一时情急之下,未加思考,脱口而出。脂评庚辰本上有夹批曰闺中弱女机变如此之便,如此之急。情急之下的宝钗为什么只提黛玉,不提别人?倒是反映出宝钗与黛玉在大观园里走动最勤,私交最深。二人虽然在暗恋宝玉问题存有芥蒂,但他们都是寄身贾府,又都是才女,吟诗、联句、抚琴、对弈常在一处,有共同的语言。薛宝钗听得小红、坠儿的悄悄话,虽然带有偶然性,但她意识到这是触及的别人的隐私,作出第一反映是开脱,她不假思索的借与林黛玉玩耍(捉迷藏)来掩饰,那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曹雪芹在创作“宝钗扑碟”的故事情节中,既有塑造人物性格的审美构思,也有暗示人物身份的寄寓考虑。

“扑蝶”最早为民间游戏,后来成了宫廷娱乐。嫔妃宫女身处深宫禁苑,无所事事,就借花前扑蝶排愁遣闷。皇帝也时常召集她们以此为戏,欣赏她们追捉蝴蝶时的笑态美姿。据《太平广记》、《杜阳杂编》等书记载:唐穆宗曾让宫人在宫中张网,一次就捕到蝴蝶好几百只,放在殿堂中,让嫔妃们追捕,用来娱乐。在传世的古代绘画中,存有不少以 “宫女扑蝶”为题材的作品。如五代画家周文矩绘的《宫女图》、明画家仇英绘的《汉宫春晓图》里都有宫女扑蝶的画面。很可能扑蝶游戏已成为宫女们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艺。既然宫中盛行扑蝶游戏,生活在官宦富商家的淑女们风从景行,纷纷仿效。著名画家吴霄、周昉、唐寅都曾画过《仕女扑蝶》图。

出生于皇商家庭的薛宝钗最初是为了选秀女随母亲和兄长进京的,她究竟有没有被选进宫?由于《红楼梦》原本《石头记》后四十回迷失,我们已很难判断。但是曹雪芹为她设计扑蝶情节,是最合适不过的。闺阁庭园生活使薛宝钗深谙扑蝶游戏,这样的描绘与其将要走进深宫充为嫔妃、才人、赞善之职的待选秀女的身份极为相称。从另一个层面上看,众姐妹称宝玉是“绛洞花王”,王夫人说宝玉是“混世魔王”、清虚观张道士喻宝玉为“遮天大王”。鸳鸯也曾间接地称宝玉为“宝天王”、“宝皇帝”。如是观之,“潇湘妃子”林黛玉就是“宝皇帝”的空有梦幻的妃子,“蘅芜君”薛宝钗则是“宝皇帝”空有名份的妃子。有意思的是,《红楼梦》二十回回目题为“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以杨贵妃、赵飞燕借喻二人,一个以扑蝶为乐,一个以葬花为悲,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葬花预示着林黛玉的结局,扑蝶隐寓着薛宝钗的身份。这两个场景都是曹雪芹反复揣摩,精心构思得来的。

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派中有人认为,《红楼梦》是写宫廷里的事,红楼中的人物或是顺治皇帝、或是雍正皇帝、或是某某嫔妃。这些观点早先被新红学给否定了,但是由“宝钗扑蝶”隐寓着宝钗身份延伸探索下去,笔者认为索隐派的观点不是没有依据。《红楼梦》故事情节中存有不少索隐派的附著点,我们不应当全盘否定。在红学领域里,尽管新红学考证派早已形成主流,但依然许多红楼之谜解决不了。既然作者“将真事隐去,用假语衬言”,我们就不妨借鉴索隐的方法,将考证与索隐结合起来,或许能解决一些问题。近年来,周汝昌、刘心武、霍国玲诸先生就不同程度在这方面作过尝试,收获颇丰,成果显著,这是红学爱好者们有目共睹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