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红楼梦美人形象文学杂谈 |
分类: 界外谈红 |
红楼四婵娟
严中先生在《红楼》1995年第3期上发表的《红楼四大美人》一文,认为曹雪芹借鉴了我国旧小说流传的“沉鱼”“落雁”“闭花”“羞月”的四大美人形象,来塑造《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四位主要人物。以西施喻黛玉、以杨妃喻宝钗、以昭君喻湘云、以貂禅喻妙玉。对此笔者十分赞同,尽管脂砚斋在《石头记》批注里,对旧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沉鱼落雁之貌”、“闭月羞花之容”之类的陈词滥调,颇多微词,但毕竟这是旧小说家在创作中形成的一种传统的审美模式。曹雪芹正是依据这个模式去刻画、表现《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只不过他不用这些陈词滥调作简单的概括。
当然,曹雪芹描绘的红楼四大美人,他不仅仅限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固定的模式,他还借鉴了其它方面的审美形象,如借鉴了唐代大诗人孟郊《四婵娟》一诗中的艺术形象。孟诗为:
明人杨慎在《升庵集》中称这首诗“其辞风华秀艳,有古乐府之意”。他还令画工以此绘成《四时婵娟图》:“以花当春、以竹当夏、以月当秋、以雪当冬”。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寻找到其受孟诗影响的痕迹。第二十一回,贾宝玉《续胠箧文》中有“焚花散麝”“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巧”等句。作者有意将“钗、黛、花、麝”四人之名组织到一起,正与〈四婵娟〉相合。然而袭人、麝月均非十二钗正册之人,何况作者对麝月又未作重点的描绘。所以说,从形象上分析,“四婵娟”还是落实到严中先生所说的“四大美人”身上。
竹婵娟为林黛玉。黛玉号潇湘妃子,住在“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竹影参差”“湘帘垂地”的潇湘馆里。她与竹为伴,把竹当着自己。竹子那临风玉立的神态,那斑斑点点的泪迹,那坚贞不阿的品质,正是她的写照、化身。
雪婵娟为宝钗。十二支曲中称她是“山中高士晶莹雪”,她服用的药名为“冷香丸”,住的卧室布置的如同“雪洞”一般。为了表现她的“妇德”,她“珍重芳姿昼掩门”,把对宝玉的恋情冰封在心底,以冷漠的态度处之,故而被人称之为“冷美人”,结果在婚后也遭到宝玉的冷遇。
花婵娟为史湘云。因湘云在娘家的居处名为“枕霞阁”,故自号为“枕霞旧友”。所谓“枕霞”,实即“枕花”。她醉卧芍药茵,花飞满身,红香散乱,惹得蜂蝶闹嚷嚷地围着她,头下枕的是用鲛帕包着的花瓣,人面与花色相映,可见她是阆苑中的一朵仙葩。
月婵娟为妙玉。妙玉住在与众隔绝的栊翠庵里,自称是“槛外人”,脂砚斋称她是“世外人”,她整天伴随着晨钟暮鼓,清灯黄卷,就像住在广寒宫里。虽然她心性高洁,但毕竟是青春未泯的少女,耐不住寂寞惆怅,遇到宝玉就动了凡心,掩不住她的爱悦之情。故而作者把她比着嫦娥。第五十回,贾宝玉作的〈访妙玉乞红梅〉诗中,有“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句,即可为证。
湘云是春(活泼烂漫)、黛玉是夏(情感炽热)、妙玉是秋(孤寂惆怅)、宝钗是冬(冷漠端庄)。她们的命运结局都是:“不长妍”、“真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