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淮楚流韵 |
钱谦益的考证引起了清代著名学者阎若璩的注意,后经他的提议,梁氏的名籍被收入康熙年间纂修的《山阳县志》。阎若璩(1636—1704)字百诗,号潜丘,祖籍山西太原,寄籍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他出身于书香世家,祖父阎世科是明万历年间进士,官至辽东宁前兵备道参议;父亲阎修龄为明末贡生,著有《眷西堂诗文》、《红鸥亭词》行世。因家学渊源的熏陶和本人的刻苦努力,阎若璩年甫二十就声誉鹊起。他博及群书,精于考证,淹贯经史。他读《古文尚书》》即疑其为伪作,后多方搜集资料,反复考证,沉潜30余年,才尽得其伪之症结所在,写出了《古文尚书疏证》。他十分留意山志、地经、水注之书,对山川形势、州郡沿革了如指掌。所著《四书释地》为解释经义进行地理人名的考释,大抵事必求其根底,言必求其依据。正由于阎若璩在这方面的研究造诣很深,受到礼部侍郎徐乾学的器重。康熙二十四年,徐乾学奉敕修纂《大清一统志》,即延阎若璩至府邸,以幕宾的身份参与了修纂工作。修纂《大清一统志》需要参考地方志,礼部檄令各附、州、县送呈,惟《山阳县志》独缺。于是礼部又檄催山阳县令李拱垣编志。所以说,康熙本《山阳县志》的辑编是受《大清一统志》推动的。该志始编于康熙二十六年,成于康熙四十七年,其间得到阎若璩的关注和指导。《潜邱剳记》卷二《释地余论》中就有阎若璩答复“近修《山阳县志》有以此地何由得名来问者”的记载。涉及到将梁氏名籍收入《山阳县志》的提议则见于《潜邱剳记》卷六《与刘超宗书》:
又郡志(指的是明天启年间纂修的《淮安府志》)人物缺载颇多,如列女 杨国夫人梁氏,见赵雄所撰《韩忠武墓碑》,在灵岩山下。流寓邴根矩见《三国志》,俱宜补入。[4]
刘超宗名埕,山阳人,康熙中岁贡生,曾官青阳训导,因长于经学,虽病废家居,请业者日益进。他是康熙本《山阳县志》撰修者之一,阎若璩《輓刘超宗》中有“乡邦志文艺,终古首编摩”诗句可证。考张穆《阎若璩年谱》,谱主《与刘超宗书》写于康熙二十九年。[5]是年三月,徐乾学因解职归里,将《一统志》书局由京师迁至苏州洞庭山,阎若璩亦随往。也就在这个时候,阎若璩游览了灵岩山,实地考察了韩世忠墓地的碑铭,证实了钱谦益考订确凿无疑。所以他向刘超宗建议,应在《山阳县志》(列女)中补入这位巾帼英雄。
阎若璩的提议得到康熙本《山阳县志》主修人张鸿烈的重视。鸿烈字毅文,曾授翰林院检讨,亦是山阳人,与颜若璩有唱酬。他经过一番考查,确定梁红玉是楚州北辰堰(又称北辰坊)人,为此还写了一首诗,题为《北神(辰)堰韩蓟王扬国夫人梁氏》:
北神堰枕清淮流,居人织苇堰上头。
蓟王夫人昔家此,随母播迁到润州。
此诗见于张鸿烈《淮南诗钞》,作者又有题注曰:“北神堰即今新城北门外迤西是也,梁夫人微时家此。”[6]
虽然张鸿烈主修的康熙本《山阳县志》已成书,由于编辑过程中“山阳令七易其人,遂置刻事不问”,志稿“旋复散佚”。但后来由任瑗、吴玉搢等人就张鸿烈残稿补辑成书的《乾隆纂修山阳县志》,以及延续下来何绍基、丁晏等辑编的《同治重修山阳县志》,均采纳了阎若璩的意见,沿用了康熙本《山阳县志》的做法,将梁氏收入《人物传·列女》中,曰:“宋,梁夫人,蓟王韩世忠妻,楚州北辰坊人。初,江淮兵乱,梁流落为京口娼家女。”刊刻于乾隆十三的《淮安府志》(卫哲治、顾栋高等人纂修)卷二十二《列女》中,记载了扬氏的名籍,并注明:“事见《鹤林玉露》及钱谦益《韩蓟王碑》”。刊刻于民国1933年的《韩忠武王祠墓志》(顾沅、程勋辑)则收录了钱谦益《韩蓟王墓碑记》全文[7]。现代著名学者邓广铭先生著《韩世忠年谱》也引入钱谦益的这段考证[8]。由此可见,钱氏有关梁红玉籍贯的考证,已得到古今学者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罗大经.鹤林玉露 [M].北京:中华书局,1983:266.
[2]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M].北京:三联书店,2001:673
[3 ]钱谦益. 韩蓟王墓碑记M]// 钱牧斋全集·初学集:卷4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43
[4] 阎若璩. 与刘超宗书[M] //潜邱箚记: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855
[5] 张穆.阎潜邱先生年谱[M].丛书集成初编:第3417册.上海:上海书店,1994:86
[6]张鸿烈.淮南诗钞[M]:卷下.康熙刻本,现存淮安楚州图书馆.
[7] ]顾沅、程勋.韩忠武王祠墓志[M].上海:上海国光书局,1933:673
[8] 邓广铭. 韩世忠年谱[M].北京:三联书店,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