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施尊师归穹隆》的原作
赵秀亭先生在《纳兰性德行年录》中考订:《通志堂集》中五言古诗《送施尊师归穹隆》与七言律诗《再送施尊师归穹隆》作于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秋。检康熙年吴伟业、李标等人编撰的《穹隆山志》,果然见其卷五诗集中收有成德五古《丙辰九月既望赋送穹隆铁竹施大师归山》。该诗与《通志堂集》本《送施尊师归穹隆》为同一首诗,但字句又不尽相同。《通志堂集》本为22句110字,而《穹隆山志》本却为36句180字。据《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穹隆山志》载:“盖是时道士施亮生居此山,方以符术鸣于东南,其书实为亮生而作,非专志山水名胜也”。亮生即施尊师之名,其字道渊,号铁竹道人。《穹隆山志》虽有张惟赤写于康熙十二年的序,但笔者认为是书应刊于康熙十七年(1678)施亮生过世之前,因为该书收有丙辰年成德诗,又未收施亮生的墓志碑铭和哀祭文,书中所用资料应当是施亮生直接提供。由此可知《穹隆山志》中的成德诗当为原赠之作,《通志堂集》本则是后改之作。为了便于纳兰研究者和爱好者辨析参考,现将原赠之作抄录于此:
突兀穹隆山,丸丸多松柏。造化钟灵秀,真人爰此宅。
真人号铁竹,鹤发长生客。天风吹羽轮,长安驻云舄。
化导济群迷,功成真赫奕。人世多升降,南北岂定迹。
秋风吹原草,别离增索莫。从此清净界,永与尘世隔。
地僻宜古服,山深忘朝夕。空坛松子落,小洞野花积。
云中采紫芝,丹灶煮白石。阶前有白云,去来何自适。
旷然天地外,本无今与昔。朝出见白日,暮入见新月。
不知此何时,鸟鸣山逾僻。怅望武陵原,令人心劳结。
他日再相见,鬓发应垂白,惟愿乞玄言,早泽我枯骨。
穹隆山地处苏州吴县西南,周围诸山明秀如髻,绵亘如带。穹隆为最高山,傑然耸峙,贮气含霞,上摩霄日,下瞰太湖。世称洞天福地,诚为神仙奥府。相传古赤松子在此山采取赤石脂,又传西汉三茅真君得道于此。山上建有上真观,主祀三茅真君。顺康年间,施亮生倡教于江南,主持上真观,设坛立醮,戒律精严,科仪整肃,为人景仰。据说他博综道要,妙契真诠。能招鸾鹤,致风雨。又以符咒丹药为人除祟魅,疗疾苦。患者吞符立愈,闻咒立消,于是声名显赫,四方徵请。康熙十五年丙辰,裕亲王福全召施亮生醮京师。也就在这个时候,纳兰性德得以向尊师请教。京师虽繁华,然尊师行类野鹤,心在方外。醮毕,即向裕亲王乞归,王度不可留,洒翰囎行还山。为之送行者还有梁清标、送德宜、魏象枢、王熙、徐乾学、李宗孔、余国柱、沈荃、卞永宁等当朝名公大臣数十人,均有诗作赠行,纳兰性德也厕身其列,他们的赠诗均收入到《穹窿山志》卷五中。
又清人顾沅撰的《苏州元妙观志》卷七集诗下中收有成德《再送施尊师归穹隆》,诗句全同《通志堂集》。盖施亮生曾为玄妙观修建过三清殿、雷祖殿、弥罗阁,有功于苏州道教事业,故编志者录成德诗以志纪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