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纳兰丛考》:要从释氏证天渊

(2007-09-07 08:48:15)
标签:

人文/历史

分类: 瓣香兰馨

要从释氏证天渊

 

纳兰性德在儒学、道学、佛学三方面均有很高的修养,他认为:“三教中皆有义理、皆有实用、皆有人物能尽知之。犹恐所见未当古人心事,不能服人。若不读其书,不知其道,唯持一家之说,冲口乱骂,只自见其孤陋耳。”因此在三教中他皆有师友,在儒学方面他有徐乾学、朱彝尊、姜西溟予以悉心指导。在道学方面,他追随紫府乞玄言,曾在京城向穹隆山道长施道渊请教。在佛学方面,他曾和“某上人”以茗碗相对,清谈竟日。笔者最近翻阅了清代高僧释晓青著的《高云堂诗集》,在卷十五中见有《寄成容若四首》:

 

抖擞长安陌上尘,芒鞋归脱剩闲身。

山林未许终高卧,怨鹤惊猿别唤人。

 

遗言一纸嘱开堂,宁负先师欲退藏。

咄咄逼人公论在,却教弱骨勉担当。

 

梁鸿溪上雁书传,郑重开函问老禅。

不信儒门终淡薄,要从释氏证天渊。

 

匏系深云亦自嗟,空山辱枉故人车。

清风一握相持赠,到日应知意转遐。

 

这是纳兰性德倾心问佛的又一例证。

  释晓清(16281690)字確菴,主苏州华山方丈,他是一位诗僧,与诗界名流冒辟疆、王虹友、徐元文、叶星期、秦松龄、严绳孙等均有唱酬。康熙二十八年,圣驾南巡,驻跸吴郡,闻华山之名胜,知禅师之道风,将游幸焉。会天阴雨,遂召禅师出山至行阙奏对。圣祖御制《欲游华山未往》七绝,释晓清和之百首进呈,成为南巡中的一段佳话。

 考释晓青赠成容若诗写于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原华山住持圆寂,留下遗言要释晓青继任住持。释晓青从京师云游归来后,推辞不过,即开堂说法,担当起重任。也就在这时,他接到了纳兰性德的信函。释哓清在赠诗中称性德为“故人”,表明他在京师时已经与性德相识,他了解性德一向肆力于经济之学,现在却要向他请教佛学,并示意要清风一握,把臂入林。这使他感到有些诧异,“不信儒门终淡薄”,但立刻又明白纳兰性德“要从释氏证天渊”,是借助佛学来探究客观世界。

  纳兰性德虽然不拘门户之见,不持一家之说,但主要以弘扬儒学为已任,其根底还是以儒教为主。据《通志堂集》载,当“某上人”提出“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禅语要他参取,他以儒学阴阳太级理论进行辨析,答以“万法归一,一归于万”。他说“吾儒太级之理在物物之中,则知一之为一即在万法之中。竺氏亦知有所为太级者,彼误认太级为一物,而其教又主于空诸所有,故并欲举太级而空之,所以有一归何处之语。不知物物具一太级,一即在万法中。竺氏求空而反滞于有,不知吾道之物物皆实而声臭俱冥,仍不碍于空也。”,纳兰性德的论述是以儒学体悟佛理,以禅辨的形式揭示儒教的内涵。他娴于儒学,通于佛理,论述辨析中既隐含禅机,又彰显儒气。

  纳兰性德晚年自号“楞伽山人”,说明佛学还是对他形成了较大的影响,这和他结交僧人,参禅问佛有一定的关系。

 《纳兰丛考》:要从释氏证天渊

《纳兰丛考》:要从释氏证天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