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瓣香兰馨 |
朝鲜人徐良崎的题诗
康熙十六年,纳兰性德《侧帽词》刊行于世,即被顾贞观寄至流放在宁古塔的江南才子吴兆骞,同时寄去的还有顾贞观的《弹指词》。
清初礼部定例,宁古塔人每年要有一次到与之接壤的朝鲜会宁进行货物交易。“多以革皮袄、布匹往易牛、马、纸、瓮、盐,而书特贵。康熙初,姚琢之以《明季遗闻》易牛一头”。(见杨大瓢《柳边纪略》八)交易时,清政府则差六品通事一员,七品通事一员,带领宁古塔防御一员,骁骑校一员,笔帖式一员,赴会宁地方监交。
康熙十七年,吴兆骞收到性德、贞观二人词籍不久,适逢交易之期,吴遂将《侧帽词》、《弹指词》及徐轨的《菊庄词》,托与骁骑校带至会宁地方。据说携之至朝鲜后,“馆人窃诵焉,翼日,儒服者八人来谒,同声乞词,尽以畀之。后日必一至,备致款曲礼仪,坚恳将来片语单词,必为邮寄。”(见程诸络《弹指词序》)其中有东国会宁都护府记官仇元吉,前观察判官徐良崎,他们用金一饼,将词籍购去,并各题一绝句书于高丽纸上,仍令骁骑带回中国。这两首绝句最初发布在徐釚于康熙二十七年刊刻的《词苑丛谈》卷五《品藻》三中。仇元吉题《菊庄词》云:“中朝寄得菊庄词,读罢烟霞照海湄。北宋风流何处是,一声铁笛起相思。”而徐良崎题《侧帽》、《弹指》二词只有后两句:“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前两句失载,不知是徐釚的记忆问题,还是其它原因?当时,徐釚还发出“惜全首不全”的慨叹。直到嘉庆十年,海曲人冯金伯对徐釚《词苑丛谈》“细为整理,订正补缀”,辑成《词苑萃编》一书,才使得后人获见徐良崎题诗的全貌。《词苑萃编》卷之十八《纪事》中,有徐良崎题《弹指》、《侧帽》全诗云:“使车昨渡东海偏,携得新词二妙传。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 注为“叶舒璐记”。
按叶舒璐,字镜泓,一字景鸿。江苏吴江人,贡生,著有《分干诗钞》、《月珮词》。明工部虞衡司主事叶绍袁孙,清康熙丙辰进士叶舒崇弟。(叶舒崇为叶世侗长子,叶舒璐为叶世侗四子) [2]而叶舒崇与纳兰性德是同年进士,曾为性德撰写《皇清腊喇室卢氏墓志铭》,两人关系非同寻常。由此可知舒璐的记载得知于其兄舒崇,无疑是真实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