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瓣香兰馨 |
杵香小影
康熙十五年,纳兰明珠聘江南名士顾贞观到其家授馆,纳兰性德与之一见,即相识恨晚。数日后,顾贞观向性德出示了一幅绘有自己的小影,性德即为其题照,填《金缕曲》(亦称《贺新凉》)词云:
纳兰性德直抒胸臆,向顾贞观敞开心扉,表明心迹,同时对顾贞观为谣诼所中的遭遇表示同情,给予宽慰,二人由此结成莫逆之交。这首词一时传写京师,和之者甚众。如毛际可、徐釚、陆进、郑景会、阎玚次、徐嘉炎、沈尔璟等均有唱酬。
纳兰性德为顾贞观所题之图,有三个名称。在他们二人于当年共同辑刻的《今词初集》中,所收录的纳兰词副题为《题顾梁汾杵香小影》,而毛际可词副题为《题顾梁汾佩剑投壶小影次成容若韵》,徐釚词副题为《题顾舍人侧帽投壶图次成侍中原韵》。三个名称又以徐轨所说的《侧帽投壶图》影响最广,所谓“都下竟相传写,于是教坊歌曲间无不知有侧帽词者。”[1]
“侧帽投壶”与“佩剑投壶”意相同。“侧帽”与“佩剑”是画中人物的装饰,“投壶”则是画中人物的行为姿态。“杵香”当与“投壶”有关,但一直未有注家对此作正面的解释和说明。
“投壶”大约起源于春秋,是从射礼中衍生而来,常于贵族聚宴时进行。在典雅的鼓乐伴奏下,宾主温文尔雅地轮流以矢投向一定距离以外的壶中。再由司射(即裁判)根据各人投中与否和投矢插入壶中的状态记分,决出胜负,胜者立马,负者罚酒。这项活动风靡于魏晋时期,发展于唐宋,到了明清时已逐渐衰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于前代基础上不断创新,使投壶技巧花样翻新,难度益高,如盲投、隔障、反身等,突出了其竞技性、娱乐性和观赏性。明代郭元宏撰《壶史》一书,列出的投式就有94种,其中有正壶66式、横壶14式、侧壶14式、高壶3式。在正壶66式中,有一式名为“玉兔捣杵”,配有图,右侧有一人手握著式中部,欲向前平行往壶中投去。壶口中心已插入一矢。另附说明文字谓:“以手握矢腰送入,俗名送香。”笔者以为,这就是纳兰性德所说的“杵香”,它是投壶活动中的一种投式,因为是俗名,称谓不一,在古今任何类书和词典上都查不到它的条目。纳兰性德在副题中是以投式指代“投壶”。
在投壶技艺的流传和创变过程中,由于人们对其中的烦琐礼节加以减省,逐渐淡化了它旧有的礼治功能。北宋时司马光在《投壶新格》中,认为当时流行的投壶活动,已非古礼。到了清代,投壶已成为失意士子用作赌酒征歌宣泄情绪的纯娱乐活动。我们从纳兰性德、徐轨、毛际可对顾贞观图像的不同题名中,能整体地想象出图中人物的形象:侧帽,佩剑,作投壶状,一个疏狂不羁的文人形象。难怪纳兰性德看了以后冲口而出:“德也狂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