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痴》解读

(2007-09-03 07:49:01)
标签:

聊斋志异

郎玉柱

颜如玉

蒲松龄

藏书

分类: 文苑摘枝
 

《书痴》解读

 

《书痴》解读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书痴》是一篇用戏噱讽世的笔调,反映我国古代知识分子读书求仕的小说,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私人藏书的状况。

在以科举取仕的封建社会,藏书的积累往往被一些官宦人家、书香门第作为传承遗产的投资。《书痴》中郎玉柱父亲,官居太守,得俸不置家产,尽用来购书,死后留给儿子满满一屋书。郎玉柱谨遵父亲“劝学”的遗训,在家道衰落、无物不鬻的情况下,惟有藏书不少一卷。他信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传言,日夜苦读,竟到了痴迷的程度。不仅世事一概不晓,连人情常识也不懂。见亲朋不知问温凉,客人在座,没说几句,便诵声大作。甚至于把偶然发现的前人埋藏在地窖里的霉烂粟米,和夹藏在乱卷当中的径尺“金辇”当作是“千钟粟”、“黄金屋”等传言的应验。造成郎玉柱这种痴呆的原因,是由于他为了博取功名一味地读圣贤书,即只读四书五经。用现代人的思维分析,朗玉柱的知识结构简单,知识面狭窄,缺乏社会生活能力。所以虽然他熟读经书,却屡试不中。

逐渐改变郎玉柱痴呆状况,是他的一场艳遇,或者说是一场仙遇。郎玉柱在读书中偶然发现家藏《汉书》第八卷中,夹着一件用薄纱剪成的美人,变幻成一位亭亭玉立的绝代仙姝,自称“颜如玉”。颜如玉的到来,并未让郎玉柱领略到“红袖添香夜读书”的境界,甚至阻止他读书,使其治棋枰,授以弦索,日与饮博。颜如玉劝阻郎玉柱不要读的书,当是指博取功名的四书五经。这类书籍只会使人变的迂腐,痴呆。经书中也有论述夫妇之道的章节,但郎玉柱怎么也读不明白。他对颜如玉虽“亲爱倍至”,但竟不知与其发生性关系,他还天真地问颜氏:“男女同居则生子,今与卿居久,何不然也?”颜如玉告说他须知“枕席功夫”,并“潜迎就之”,对他进行性教育。当郎玉柱领略到“夫妇之乐”,喜形于色,逢人辄道,其憨态可掬,听之者无不掩口。作为书籍化身的颜如玉,传授郎玉柱以弦索、棋枰、饮博、以至男女枕席之事,实际是在指导他读四书五经以外其它内容的书籍,主要是子部书。知识面的开拓和知识结构的改善,丰富了郎玉柱的日常生活,陶冶了他的情操,给他带来了生活乐趣,使他的“痴病”逐渐得到了治愈。

颜如玉的形迹传闻到县令耳里,县令为一睹她的丽容,差人拘拿。颜如玉藏匿书中,县令恼羞成怒,以“书妖”为借口,竟将一屋书焚之干净。郎玉柱恨切于骨髓,后考取了进士,当上了巡按,察得县令劣迹,罢其官职,籍没其家。附在小说后的异史氏评论中,有“天下之物,积则招妒,好则生魔”句,即指明了县令“窃欲一睹丽容”,实际上是垂涎郎家的珍本秘籍。四书五经是“大路货”,是一般知识分子家庭中的常备书,并不稀罕,而有关“弦索”、“棋枰”、“饮博”以及“男女枕席之事”的子部书,坊间刊刻的少,常被人们作为异书来珍藏,郎家正藏有这样的书,颜如玉即是这些珍本秘籍的代表。县令闻之,“存心之私”,豪夺不成,便行“怨毒之报也。”一把火将其书焚之干净。“而祖龙之虐,不已惨乎!”这是蒲松龄借异史氏之口为郎家藏书毁于权势之手而发出的叹息。

离蒲松龄家乡西五十里的淄川西铺村毕际友刺史家,有座藏书甚丰的万卷楼,状元王寿鹏为之题写对联:“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树起风云”。“雅爱搜神”的蒲松龄曾坐馆其家,得读藏书。据说毕际友的父亲毕自严为前明朝太子太保,但他“不喜金钱,唯好藏书。”他从江南卸任回家的时候,钱财没有多少,却买了两大车的好书,他的儿子毕际有更是藏书成癖,“书欲买时不论金”,只要是他看中的书,都要买回家来。据说他藏书的万卷楼上总数已达五万余册。蒲松龄在毕家待了30年,所以他能够博观约取,为创作《聊斋志异》积累了大量的可以借鉴的文字材料。而《书痴》的原型和素材,或许就来自于毕氏父子。蒲松龄曾写过“架上书堆方是富的诗句,道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与藏书情结。悉私家藏书的情况,曾为唐济武“借鸽楼”题诗:“室拼连栋惟容膝,生有余钱但买书”;为王春谷“绿萝书屋”题诗:“谁为廉者贫?富可敌百城”;为俞成龙“梅花书屋”题诗:“刻烛光摇疏影里,读书人坐暗香中”。这些诗歌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为蒐集善本、珍本竭尽财力与精力,并利用藏书日夜苦读博取功名的情形。蒲松龄自己也是“翻书幸足开心情”、“读书析疑如滤水。”在熟悉“缥囊缃帙旧生涯”的基础上,他成功地塑造出了令人捧腹的“书痴”形象,和聪慧宛丽的“书仙”形象。解读《书痴》,我们还感受到,蒲松龄也借此鞭鞑了豪吏凭借权势对私人藏书的掠夺和毁坏,揭示了封建社会私人藏书不能永保的规律,不是毁于人为的因素,就是毁于自然的因素,这在古代是常有的事,用蒲松龄在《书痴》结尾处的话说,是“呜呼,何怪哉!”

 

参考文献:

[1] 蒲松龄著.聊斋志异[M]. 济南:齐鲁书社,2006.8

[2] 盛伟编.蒲松龄全集 [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8.12

[3] 马瑞芳著.蒲松龄评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4] 袁世硕、徐仲伟著.蒲松龄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06

 

《书痴》解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