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纳兰丛考》:谋归吴兆骞

(2007-09-03 12:30:08)
标签:

人文/历史

分类: 瓣香兰馨
 

谋归吴兆骞

 

江南才子吴兆骞以顺治丁酉科场案被谴戍宁古塔,友人顾贞观为营救其生还,馆于权相纳兰明珠家,以写给吴兆骞的两首《金缕曲》打动了纳兰性德,纳兰性德答应予以援手相救,曰“河梁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此事三千六百日中,弟当以身任之,不需兄再嘱之。”顾贞观则认为十年时间太长,曰:“人寿几何,请以五载为期。”

由于吴兆骞戍边案是顺治皇帝御定,又有满汉之间的民族畛域,再加之性德援手要借助明珠的权势,而明珠又有对立面阻挠,所以在营救吴兆骞生还入关问题上会遇到重重困难。纳兰性德料事屡中,他以“三千六百日”为期,是经过深思熟虑。当顾贞观提出“以五载为期”,显然是增加了他的压力。但他为顾和吴的情义所感动,还是爽然应允。当即和了一首《金缕曲》送给顾贞观,以表明自己营救吴兆骞当义不容辞:“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外皆闲事。”顾贞观写信将前后情节告诉了吴兆骞,称赞纳兰性德的为人是:“知己之感,令人洒泪,此岂汉人中所可得者?”[1]。徐在《孝廉吴君兆骞墓志铭》中以 “思有以谋归汉槎矣”表达了纳兰性德对此事的尽心竭力。纳兰性德在谋归吴兆骞过程中,既不但依靠明珠的帮助,还找了其他关键人物。顾贞观在康熙十八年致吴汉槎书中说:“容兄自丙辰以来,即身任为吾兄作归计,姜京兆、戴侍中皆其所托。”[2]姜、戴二人是否发挥作用,现不得而知,据顾贞观致汉槎信里透露,纳兰所托之人,原先已应允,后又“不知何故迟迟”,然纳兰性德还是“力促之”。康熙十七年正月,康熙皇帝昭谴侍臣致祭长白山时,吴兆骞写下了数千言“词极瑰丽”的《长白山赋》,“籍使臣归献天子,天子亦动容咨询。”笔者以为,此事亦为纳兰性的德所“谋”。

查《清实录》,圣祖昭祭长白山,遣派的使臣主要有两人:正黄旗都统、内大臣武默讷和一等侍卫对秦。很可能是纳兰性通过他们联系到身在宁古塔的吴兆骞,并向他提出献赋的建议。康熙皇帝视长白山为满族发祥之地,敕封长白山之神祀典活动极为重视。吴兆骞的《长白山赋》能迎合圣祖的旨意,铺张扬厉,极尽渲染,写出了长白山的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物产,将当时鲜人所歌颂的清朝血脉之地,描绘得空前绝后,迥绝尘响。一个身处荒漠绝塞的流人,在信息极为闭塞的情况下,竟然能选择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机,结交上原本素不相识的朝廷使臣,托他们向皇帝呈上一件歌功颂圣的礼物,而且取得令皇帝为之动容的效果。是肯定有人事先为吴兆骞安排、策划,而策划者又非纳兰性德莫属,盖性德与武默讷同旗,与对秦同为侍卫焉。倘若不是纳兰性德安排、策划,武默讷、对秦也不会无缘无故为吴兆骞转呈献赋。

纳兰性德的同年友王鸿绪在《喜吴汉槎塞外放归奉和徐座主原韵》中对此有所描述:

 

      当年禁使出榆关,丽赋南腾霄汉间。推毂不须烦狗监,凌云竞说动龙颜。

        侍中表奏容卿返,属国家零贳子还。苦忆悲歌吴季子,重来生死涕潺湲。

 

据说,当康熙皇帝读罢封山使臣呈上来的《长白山赋》,大加赞赏,即询问作者的情况,当时就有赦免之意。然而又有尼之者从中阻扰,不果召还[3]吴兆骞《寄顾梁汾舍人三十韵》诗中也有漫说逢杨意,偏难召少卿。句。“杨意”是东汉蜀人“杨得意”名字的节缩,杨得意为狗监,尝呈司马相如《子虚赋》荐之于武帝,使司马相如得以重用。吴兆骞诗句下即注:“前岁侍中对公,以予长白山诗赋进呈。”虽然纳兰性德托请侍卫对秦效仿杨意献赋举荐,但还是没有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纳兰性德又联络徐乾学、徐元文以及文华殿大学士宋德宜等人,筹集二千金,为吴兆骞认修内务府工程,以赎其归。期间,纳兰性德还为吴兆骞赎归还上过奏章,故王鸿绪有侍中表奏容卿返诗句,这里的“侍中”并非是前指的侍卫“对公”,而是指纳兰性德侍卫。当时人们也经常习惯地称纳兰性德为成侍中,吴兆骞《秋笳集》中就有诗题为《和凯功送兄侍中扈从之作》。如果不这样解释,那么吴兆骞的“偏难召少卿”与王鸿绪的“表奏容卿返”即相抵牾。

在营救吴兆骞生还过程中,出手相援者有多人,但纳兰性德的出力最多。吴兆骞最终于康熙二十年(辛酉)十一月入关,按照顾贞观“五载为期”的要求,纳兰性德成功地实现了他“思有以谋归汉槎”的承诺。顾贞观在吴兆骞入关前夕,还致书说“此举相公乔梓(谓明珠父子)实费苦心……,吾兄归当备悉之。容兄急欲晤对,一到祈即入城,前世宿缘,定知顷盖如旧也。”[4] 所以吴汉槎进京后即住入明珠府里,以授揆叙、揆芳馆学来回报纳兰性德的谋归之恩。

----------------------

注:

[1][2]徐达元辑《秋笳余韵》附录十一章

[3]《孝廉吴君兆骞墓志铭》

[4]《汉槎友札》之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