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痀僂[1]者承蜩[2],猶掇之也[3]。仲尼曰:“子巧乎[4],有道[5]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6],則失者錙銖[7];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厥株拘[8];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9]。吾不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爲而不得!”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痀僂丈人之謂乎!”
【注釋】
[1]痀僂(音夠樓):駝背。
[2]蜩(音調):蟬。承蜩:在很細的長竹竿的頂端用粘性很強的蜘蛛網結成一個小球,去粘樹上的蟬。
[3]掇:撿起,拾起。
[4]巧:靈巧。
[5]道:文中之道非無為大道之道,而是指在世間專門的某一項技術。
[6]累丸:把彈丸或小石頭重疊起來。
[7]錙銖:錙,古代重量單位,一兩的四分之一。銖,古代重量單位,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
[8]若厥株拘:就象樹木樁立在那裏一動不動。
[9]而唯蜩翼之知:而意識里唯有粘蟬翼,其它皆空。
【譯文】
孔子到楚國去,經過樹林,看見一個駝背老者在舉竿粘蟬,就象用手拾取東西一樣容易。孔子說:“你真靈巧啊,有專門的一套技術嗎?”駝背老者說:“我有專門的一套技術。我在竹竿端上累兩個彈丸,練習五六個月就不會掉下來,在粘蟬時失誤就極少了,在竹竿端上累三個彈丸而不掉下來,粘蟬時失誤十次只有一次;在竹竿端上累上五個彈丸而不掉下來,粘蟬時就象用手拾取東西一樣容易。我站在那裏,就象樹木樁立在那裏一動不動,我執竿舉臂,就象枯木之枝。雖然天地之大,萬物衆多,我這時意識里只知有蟬翼,而不知有其他。這時我的注意力非常專注,不會以周圍複雜的環境變化來轉移我對蟬翼的注意力,怎麽會得不到蟬呢?”孔子回顧弟子們說:“專心致志,全神貫注。就是在說這駝背老者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