繕
性[1]
【原文】
繕性於俗學[2],以求複其初;滑欲於俗思[3],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4]。
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生而無以知爲也,謂之以知養恬。知與恬交相養[5]。而和理出其性[6]。夫德,和也;道,理也。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義明而物親[7],忠也;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信行容體而順乎文,禮也。禮樂遍行,則天下亂矣。彼正而蒙已德[8],德則不冒[9],冒則物必失其性也[10]。
【注釋】
[1]繕性:繕是修補,修繕。性是本性,心性。繕性就是修心養性之意,也是修道是修心養性。繕性作爲文章之題目,作者要闡明的要害之處就一目了然了。繕性從文字道理上看,好像是對的,可世人卻不知道,道是不用修的,若道需要修,那就不是道,是世俗瑣事。心也不需要修的,性也不需要修,心性本來圓滿,心性只是需要見證和明瞭,明心見性嘛,若心性能修能養能補,那心性不就成了任人主宰的一件破爛物件。心性就是每個人的原始本心,是每個人的本來面目。佛家稱爲如來、佛、性、清淨心,道家稱爲道,也叫一。修道是世俗之人的稱法,修心養性也是世俗之人的稱法,繕性也是如此。世俗之人不懂道,可以理解,如果行道之人在寫道的文章時也用繕性這類詞句作題目,認爲心性是需要修的,那就是以盲導盲了。心性原本不缺,本來圓滿,不管是在無量劫以前,還是無量劫以後,它都不來不去,不生不死,智慧德能,光明圓滿,永遠不變,永遠不離。只是我們迷惑顛倒不知道罷了。不管你是什麽人,都是一樣,就是大覺者釋迦牟尼,同樣是這個心性;你是普通百姓,同樣是這個心性;你是大哲學家,同樣是這個心性;你是一字不識,或聾、啞、盲占齊了的人,同樣是這個心性。同樣的心性,爲什麽釋迦牟尼、老子、莊子是大覺者,而我們不是。因爲我們的心不清淨,我們迷惑顛倒了,而且還不願意顛倒過來,如果你真心想覺悟了,當下息心滅念,徹底放下一切,當下就能見到你那圓滿不缺的本性。道是不需要修的,把你修道的心也息下來,心象水缸裏的水完全不動了,靜如明鏡了,你就能見道了。之所以道不能修,心性不能修,不能繕性,因爲繕或修是主觀念頭,念頭是見性的主要障礙。大講其修心繕性,其實使人並不能見道,人的心就象一匹野馬在狂奔,息不下來,不要再給它增添修和繕的鞭子了。所以佛家用禪定,道家用坐忘來息心滅念,我們不能不明白這點。佛家的寂滅,涅槃,就是心絕對的清淨,念頭不再複起,人的心意識,甚至潛意識絕對地安祥恒定。
[2]俗學:指世間學問。
[3]滑:放下,丟掉,舍去之意。俗思:世俗觀念。
[4]蔽蒙:迷惑蒙昧。
[5]交相養:相互習養,滋養。
[6]和理:和爲道之用,爲道之事相,理爲道之實質,用文字表達即是義理。和理即道的事相和理上都是從性上産生的。
[7]物親:體現在事物上。
[8]正:無念爲正,有念爲邪。蒙:應該是靜而不顯,不應該是遮蔽,斂藏之意,若心有遮蔽、斂藏之意,即心就有念在動,心即不正矣。
[9]不冒:不張揚,不出頭露面。
[10]冒則物必失其性也:若張揚其德,必是心中念頭和欲望所驅使,本性即喪失殆盡矣。
【譯文】
用世俗中的學問修身養性,以求複歸本性;用世俗中的知見消除欲念,以求明心。這叫做迷惑蒙昧之人。
古時修道之人,以恬靜滋養智慧。産生智慧並不張揚和爲己所用,這叫做以智慧滋養恬靜。智慧與恬靜互相滋養,而道之體與用,理與事皆從本性中顯現出來。德,就是和;道,就是理。德無不包容,這就是仁;道無不圓其至理妙體,這就是義;義明而與萬物不逆,這就是忠;內心純樸誠實的心態感受,這就是樂;以誠信包容之道體順其世俗間的一切法度和規定,這就是禮。如果禮樂已經在天下普遍盛行,說明天下早已大亂了。你要是心正而你之德則靜而不顯,如是德則不張揚,若張揚其德,本性則喪失殆盡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