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問:
學習了 ! 請問道師 :
原始道家精神與原始佛教精神之比較 , 可否理解為相似佛法 !
答曰:
可以這麼看。
有網友問:
明心見性 , 講心寓理 ,無以言狀
,是為玄妙。以其玄之又玄,迷惑後世千年 。這就是玩味老子哲學的入場券吧。
答曰:
在世俗間,也許就是這樣吧!明心見性豈是世間人挖空腦子所能想象的,你越想越邪也!明心見性是要求绝对直朴的實修實證,此乃真真實實;不去實修實證,只憑腦子去胡思亂想,即玄之又玄也!因为一动思维心念即非,实修乃净思维,空意識,這就是修;不是人坐在那裏胡思亂想。你的思維活動完全寂滅下來,心真空了,這個時候你當下明白什麽是道了,修行人常説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是你親自證得,證得本性即爲見道,道乃自心本性,非什麽哲學,世間人說《道德經》是老子哲學,你的自性本性是哲學麽?此乃瞎子摸象,完全不著邊際也!
有網友問:
有些觀點認為老子的《道德經》很大程度上是在解釋一種宏觀的哲學的義理方面的東西,是樸素的對世界的認知理解,而不是什麼修行的萬經之首,在東漢黃巾軍張角後才被尊為上經,不知您怎麼看?
答曰:
老子的《道德經》是在講心,講我們的這個心,在講心的體、相、用三位一體的關係。世間人不修道,怎知道其中奧妙,更不知道我們人徹徹底底是怎麼回事。只有明心見性的人才知《道德經》在說我們人實實在在的真相。
有網友問:
請教先生,成聖人還是成佛,先天造化有定數。源於平常,歸於寂靜。淺薄之語,自我修持,怎麼有個框架在?怎麼會有一個思辨的人在。
答曰:
“源於平常,歸於寂靜”應該“處於平常,歸於寂靜”才對,這是修行語,既是寂靜,就不應
該有思辨,思維爭辯的心應該空應該寂滅。也沒有什麽框架的存在,若有,此乃心妄動而困牢籠。“寂靜”實則應該“寂凈”更爲準確,净者乾净、空無才能稱净。
中和道人於成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