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士成綺見老子而問曰:“吾聞夫子聖人也,吾固不辭遠道而來願見,百舍重趼而不敢息[1]。今吾觀子,非聖人也。鼠壤有餘蔬,而棄妹之者[2],不仁也,生熟不盡於前[3],而積斂無崖[4]。”
老子漠然不應。
士成綺明日複見,曰:“昔者吾有刺於子,今吾心正郤矣[5],何故也?”
老子曰:“夫巧知神聖之人,吾自以爲脫焉[6]。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馳而謂之馬。苟有其實,人與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吾服也恒服[7],吾非以服有服。”
士成綺雁行避影[8],履行遂進而問[9];“修身若何?”
老子曰:“而容崖然[10],而目沖然,而顙頯然[11],而口闞然[12],而狀義然,似系馬而止也[13]。動而持[14],發也機[15],察而審,知巧而睹於泰[16],凡以爲不信[17]。邊竟有人焉[18],其名爲竊。”
【注釋】
[1]趼(音簡):通繭,腳掌走路磨出的硬皮,老繭。
[2]妹:昧。指低智慧。
[3]生熟:指生熟食物。
[4]而積斂無涯:還不知道堆積到什麽時候。
[5]正郤(音希):開竅。郤的本義空隙也。
[6]脫焉:放下了。
[7]吾服也恒服:我行我素之意。
[8]雁行避影:側身避影。
[9]履行:躡足而行。
[10]崖然:高傲之狀。
[11]頯(音魁)然:寬大突出之狀。
[12]闞(音看)然:張口即吼,如虎嘯。
[13]似系馬而止:馬被拴住欲奔不能。
[14]動而持:欲動而不能。
[15]發也機:心萌動如弩機之發動。
[16]睹於泰:所見皆虛華不實。
[17]不信:不真誠、實信。
[18]邊竟:心性邊末之境界。
【譯文】
士成綺拜見老子(老聃),問道:“我聽說先生是聖人,所以我不辭勞苦遠道而來,希望見到您,路途遙遠,沿途經過上百個客棧而腳上磨出了重重厚繭而不敢少息,現在我看您,並不是聖人。鼠洞中有吃剩的食物,東西亂丟而不管,這是不仁,生熟食物混雜於前,還不知道要堆積到什麽時候。”
老子漠然不應。
士成綺第二天又去見老子,說:“昨天我諷刺了您,現在我心開竅了,這是什麽原故?”
老子說:“對於善巧智慧神聖之人,我已經完全放下了。過去你叫我牛也可以,叫我馬也可以。縱然真是這樣,人與稱乎之名並不相干,若相干就錯了。我向來我行我素,我不會以世俗來改變自己。”
士成綺側身避影,躡腳而行上前問道:“如何修身?”
老子說:“你面露高傲自大,你的眼光逼人,你的額寬突出,你的聲音如虎叫,你的相貌象仗義之士。就象馬被栓住欲奔不能。欲動而受制,如放即如弩機之發動,觀察如嚴審,心志巧而所見皆華而不實,這些都不是真誠之人所應該有的,這屬於心性邊末之外的那種人,其名叫做竊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