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孔子西藏書於周室[1],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2],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3]。”
孔子曰:“善。”
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於是繙十二經以說[4]。老聃中其說,曰:“大謾[5],願聞其要。”
孔子曰:“要在仁義。”
老聃曰:“請問:仁義,人之性邪?”
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則不存,不義則不生。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將奚爲矣?”
老聃曰:“請問:何謂仁義?”
孔子曰:“中心物愷[6],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
老聃曰:“意,幾乎後言[7]!夫兼愛,不亦迂乎[8]!無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無失其牧乎[9]?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遁道而趨,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義[10.],若擊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亂人之性也!”
【注釋】
[1]周室:周朝王室。周朝王室對於魯國人孔子來說在很遠的西方。
[2]老聃(音單):即老子。
[3]因:通過。
[4]繙(音番):演繹。
[5]謾:漫長。
[6]愷(音開):快樂。
[7]幾乎後言:此話危險。
[8]迂:迂腐。
[9]牧:自然生長。
[10]偈偈(音竭)乎:竭力。
【譯文】
孔子欲將自己的平生所著收藏於遠在西邊的周朝王室內,子路出主意說:“我聽說周王室的征藏史有個叫老聃的,去職而隱退在家,先生想要藏書,可試試找他幫助。”
孔子說:“好。”
孔子前去見老聃,老聃不答應,孔子於是演繹十二經以說服老聃。老聃打斷他的演說,說:“太漫長,請講其概要。”
孔子說:“概要就是仁義。”
老聃說:“請問:仁義是人之本性嗎?”
孔子說:“君子不仁則不成其爲君子,不義則更不能産生其君子。仁義,就是真人的本性,若不是本性那又是什麽呢?”
老聃說:“請問,什麽是仁義?”
孔子說:“心處中和對外物愉悅,兼愛無私,這就是仁義之情。”
老聃說:“噫,此話危險!提倡兼愛,豈不太迂腐麽!所謂無私,本身就是偏私啊。先生若想使整個天下不失其天然自長麽?則大道自然有它的固有規律,日月固有其光輝,星辰固有其序列,禽獸固有其種群,樹固有其成長之地。先生亦是棄德而行,背道而趨,已危險到了極至!又何必錯用心標榜仁義,這不等於以擊鼓喧嚷來尋找丟失的孩子麽?意,先生在擾亂人之本性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