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帝王之德[1],以天地爲宗,以道德爲主,以無爲爲常。無爲也[2],則用天下而有餘;有爲也[3],則爲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貴夫無爲也。上無爲也,下亦無爲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4];下有爲也,上亦有爲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5]。上必無爲而用天下,下必有爲爲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地[6],不自慮也[7];辯雖雕萬物[8],不自說也;能雖窮海內,不自爲也。天不産而萬物化[9],地不長而萬物育[10],帝王無爲而天下功。故曰:莫神於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馳萬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注釋】
[1]
帝王:修行人把心性比擬成人間的帝王,因心性主宰一切,《應帝王》篇注釋較詳。有時也指世間的有道的聖人君主。在這裡就是指的有道的君主,在戰國以遠的士人百姓眼裡帝王君主不懂道是不配當帝王君主的。
[2]
無為:心清淨不執著世間的一切。一切無心一切隨順自然,此為心行無為,即無為大道,又叫出世法。
[3] 有為:心念執著,一切事皆由心起念而為之即有為。又叫世間有為法。
[4]不臣:不應該屬於臣民,因臣民的心性與君主一樣皆行無為法,同具清淨心,此皆是聖人之心,聖人之心是平等的,沒有高下貴賤之分,他們當然不應該屬於臣民了。。
[5]不主:君主心不清淨,與臣民一樣行世間有為法,即德行不夠,當然不應該是也沒有資格是君王主子了。
[6]知雖落天地:智慧通天徹地,明瞭、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
[7]不自慮:不爲自己考慮。無我無念之意。
[8]雕:文中指用言語形容、描繪、闡述對方,指辯才無礙。
[9]天不産:道沒有産生萬物的念頭與知見。天指自然之道。清淨。
[10]地不長:大地沒有産生生長萬物的念頭與知見。清淨。
【譯文】
帝王之德,應以天地自然爲宗,以道德爲主體,以無爲爲不變的常法。心無爲,則是以無為為用,在天下無為大道通達明瞭而且在世間也無有礙;心有爲,則是心行世法為用,則在自然大道和世間法里皆堵塞而行不通。所以古人崇尚無爲。君上無爲,臣下無爲,這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應該屬於臣下;下有爲,上亦有爲,這是上與下同於世俗,上與下同於世俗凡夫則不應該也沒有資格稱為君主了。君上必須無爲之心起用於自然大道,臣下必須是有爲之心起用,這是不易改變的常規之道。所以古時候君主以道德征服天下的,智慧雖然包羅天地窮極太虛,但從來無我無念,更不會爲自己考慮;辯才雖然能雕鑿萬物而辯才無礙,但從不自我矯飾;能力雖然能窮極海內,但從不爲自己謀利益。大道不産生萬物由我而化的念頭,大地不産生萬物由我而潤育成長的念頭,帝王君主的清淨無爲而天下歸於道統。所以說沒有精神能超過於自然大道的,沒有財富超過於大地的,沒有能超過具有無為大道的帝王的。所以說,通達無為大道的這個帝王之德自然與大道為一體。因此而通大道,馭萬物,而隨順人群之道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