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子曰[1]:“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2]。無爲爲之謂天,無爲言之之謂德,愛人利物之謂仁,不同同之之謂大,行不崖異之謂寬[3],有萬不同之謂富[4]。故執德之謂紀[5],德成之謂立[6],循於道之謂備,不以物挫志之謂完[7]。君子明於此十者,則韜乎其事心之大也[8],沛乎其爲萬物逝也[9]。若然者,藏金於山,藏珠於淵,不利貨物,不近貴富;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不拘一世之利以爲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爲己處顯[10]。顯則明,萬物一府[11],死生同狀[12]。”
【注釋】
[1]夫子:道家稱夫子指老子或莊子,這裡指的是老子,老子即老聃(音單)。
[2]刳(音枯)心:指使心空起來,即滅念,人有煩惱,主要是心裏妄念多、念頭多,把妄念滅掉,使心象虛空一樣空無一念,這就是修道。修心就是修道。
[3]崖異:怪異。
[4]有萬不同:心量廣大,包容萬物之意,不要求別人認同自己,也就是不統一認識。
[5]執德之謂紀:秉其德叫自律。紀者自律也。
[6]德成之謂立:即是德之顯現這是有見道的基礎了。德乃道之基也。
[7]完:圓滿得道的意思。
[8]韜:包容,隱藏。
[9]沛:盛大,旺盛。萬物逝:萬物自化。
[10]爲己處顯:爲自己張揚顯示。
[11]一府:一爲道,府爲藏。一府即道藏,也就是心。
[12]死生同狀:對道來說,沒有生死,只是生命形式的轉換而已。人死了,他的神識(佛家用語),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靈魂,這種神識或靈魂是不會死的,它轉入另一種生命的形式或生命狀態。可以說這個人在這裏死了,卻在另一個地方生了。這就是死生同狀。這裏必須講明,佛家講的神識或人們常講的靈魂並非是生命的本體。生命的本體是原始本心,即佛家講的清淨心、佛心、性、如來,道家講的道體,一。這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這是不增不減,不來不去,永恒不滅的。而神識或靈魂則是由強烈堅固的我見我執而形成的。人死了,形骸爛掉了,精神上的那個“我”、我的“見解”強大到牽引著他轉換到另外一種與他的“我見”、“我執”相吻合的生命形式,從而不能回歸到原始本心的狀態。所以,佛家、道家老莊要講修行,滅我,滅我見,滅我執,滅除一切妄念。修行一定要從自己的心上修。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最應值得注意的是,切不可被世間的所謂神通、特異功能,或什麽功法,什麽大師傳功、加功所迷惑,這是騙子在騙人;修道是修心,自己滅除妄念,息心無我,這才能恢復清淨心。離開自己的心到外面求法,一無是處。
【譯文】
老聃說:“道者,覆載萬物者也,洋洋大觀哉!君子不可以不空其心。對萬事萬物用無爲之心去爲之,這叫做順其自然。用無爲之心去言之,這叫做德,愛人利物,這叫做仁,能統同各異,這叫做博大,行爲不表現出怪異,著叫做寬容,心包容萬物,不要求別人認同自己這叫做富。所以秉行於德,這叫做自律,德之顯現這叫有見道的基礎了,遵循於道這叫見道,不被外物擾亂自心這叫圓滿得道。君子明瞭此十者,其心則能包容天下之事,是心量廣大也,這樣盛大的德能萬物則自行演化。若是這樣,就能藏金於山,藏珠於淵,不圖貨財,不近富貴;不因長壽而樂,不因短壽而悲哀;不因通達而榮,不因窮困而自醜;不以一世之名利榮華認爲是自己命裏該得,不以身居王位君臨天下而彰顯自己。彰顯則是在炫耀。萬物皆歸於心,死與生實質沒有區別,兩者之狀況實際相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