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崔瞿問於老聃曰[1]:“不治天下,安藏人心[2]?”
老聃曰:“女慎無攖人心[3]。人心排下而進上[4],上下囚殺,淖約柔乎剛強[5]。廉劌雕琢[6],其熱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俛仰之間而再扶四海之外[7],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縣而天。僨驕而不可系者[8],其唯人心乎!
“昔者黃帝始以仁義攖人之心,堯、舜於是乎股無胈[9],脛無毛,以養天下之形,愁其五臟以爲仁義,矜其血氣以規法度。然猶有不勝也。堯於是放讙兜於崇山,投三苗於三峗[10],流共工於幽都[11],此不勝天下也。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駭矣[12]。下有桀、蹠,上有曾、史,而儒墨畢起[13]。於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誕信相譏,而天下衰矣;大德不同,而性命爛漫矣[14];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15]。於是乎釿鋸制焉[16],繩墨殺焉[17],椎鑿決焉。天下脊脊大亂[18],罪在攖人心。故賢者伏處大山嵁岩之下,而萬乘之君憂栗乎廟堂之上。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19],形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離跂攘乎桎梏之間[20]。意!甚矣哉!其無愧而不知恥也甚矣!吾未知聖知之不爲桁楊椄槢也[21],仁義不爲桎梏鑿枘也[22],焉知曾、史之不爲桀、蹠嚆矢也[23]!故曰: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24]。”
(《在宥》這篇文章乃是古代崇拜莊周的後學所作,這位古代崇拜莊周的後學對道的知解真可謂是夠深的,對修定也有一定的瞭解。殊不知對修道來說,知解越多,離道則越遠。因爲尋求知解乃是增長邪知邪見。修道是實證。要實證則必須滅念,滅掉頭腦裏的任何知見,使心恢復清淨無爲原始本來的狀態。而不是在語言文字上去爭辯,去尋找道。《在宥》這題目看起來在說自在寬容,文章裏卻全部都是是非,完全是在心外談法。用知解上的德反對知解上的非德,用知解上的道反對知解上的非道。這完全是在是非的兩邊,道是一,不是二,道是兩邊不落,甚至連中道這個概念也沒有,如果有中道的念頭,那麽中道也成了一邊了。道是清淨心。可見該文作者是個沒有見道的人,雖然不是象《馬蹄》和《胠篋》的作者那樣是個惡知識,但也起著盲人指路的作用。不懂道怎麽能夠寫道的文章呢!會害人的呀!一個崇拜莊周的後學,一個學道的人,怎麽能夠心執一邊,用非仁反對仁,用非禮反對禮,用非義反對義,用非聖反對聖。這豈不是在擾亂道心麽。在世間法裏豈不是在擾亂人心、擾亂社會、爲現實的盜蹠樹立殺人放火是應該的理論依據麽。文中有黃帝請問廣成子長壽之法,廣成子用修定來回答。長壽法是世法,修定是出世法,如果用修定來解決長壽法,那麽修定就成了世間法了,心有求而不能得定。修定是有次第的,層次很多,佛家的禪定就有四禪八定。就算修到最高的四禪境界,也還是凡夫的地位。修定的目的是爲了見性,就是使自己的原始本心顯現,而非是求什麽長壽、神通、功德之類。作者是個只懂語言、文字、知解上的修定,而不懂實際真實之修定。該文作者還在文中描寫老聃回答崔瞿的提問時,從老聃嘴裏說出來的全是是非煩惱,對當時的社會表現出強烈的怨恨和不滿。這是得道的老聃嗎?這是能寫出《道德經》的道家宗師老聃嗎?這分明是世俗裏的一個牢騷客。而且這虛構的故事太過於離譜,故事裏老聃大談起歷史人物的成敗與是非,我們姑且不說他該不該談,單就他提到的儒墨之爭而言,就太過於荒唐。儒墨之爭開始的時間應該是老聃死後五十年左右,儒墨之爭的最盛時期應該是墨子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學生時期,這應該是老聃死後八十年至一百年以後的事了,老聃怎麽能在生前評論起死後幾十年才會發生的事?儒墨之爭的墨家宗師墨子(即墨翟)生於西元前468年,卒於西元前376年,活了九十二歲。而儒家的宗師孔子生於西元前551年,卒於西元前479年,也就是說孔子死了十一年墨子才出世,墨子青年時期曾學習儒術,他不滿儒家煩瑣的“禮”,而另立新學,聚徒講學,這應該是墨子中年後的事了。墨家的興起,而成爲儒家的主要反對派,應該是孔子死後五十年以後的事,儒墨相爭最盛的時期應該是孔子死後一百年前後。孔子與老聃是同世之人,孔子曾向老聃請教問禮,許多文獻都證明老聃比孔子的年齡大得多,孔子活了七十二歲,這時的老聃至少也應該是九十以上。沒有資料文獻證明老聃活到了九十歲。按各種資料推究,大概也就是八十多歲。也就是說,孔子死時,老聃也許已死了多年了。作者描寫老聃大談曾參、史魚、儒墨之爭,這不等於象《齊物論》中所說:今日去越國而昨天就到了那樣滑稽荒唐嗎?作文章要嚴肅,特別是寫修道的文章更要絕對的真實。作爲一個莊周的後學,應該效法莊周做一個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道是來不得半點虛構的。)
【注釋】
[1]崔瞿問於老聃這段故事是作者虛構的。文中作者把老聃這樣的巨德描寫成一個懷才不遇,滿腹牢騷的辯士,把超凡入聖的一代宗師,描繪成一個心力外馳,妄念叢生,好說是非的鄙俗之徒。悲哉!
[2]安藏人心:怎能使人心向善。
[3]攖:擾亂。
[4]排下而進上:意爲舍去低下而求其上乘。
[5]淖約柔乎剛強:柔弱的屈服於剛強。
[6]廉劌雕琢:尖利刻薄。
[7]疾:快。俛:同俯。
[8]僨(音憤)驕:孤傲,不可一世。這裏指心態。
[9]胈(音拔):腿上的毛。
[10]三苗:古代部族名。三峗(音危):山名。
[11]共工:傳說古代部族首領。
[12]施:延至,到了。三王:虞、夏、商三代君王。大駭:大亂。
[13]儒墨:機儒家和對立派墨家之爭。(這裏需要說明的是,墨家的創始人墨子(墨翟)在老聃死了很多年後才出世,老聃怎麽可能在生前提到死後幾十年或是更遠所發生的事情。而且文中老聃將“儒墨之爭”當成在他生前就已發生了的歷史事件講給崔翟聽,荒唐!這在原文下的藍色注文中已有詳細說明。請讀者注意。)
[14]大德不同,而性命爛漫矣:得道的大德則不同,其本性和生命都清淨,無拘無束。
[15]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天下推崇知識、智慧,而百姓就竭盡全力地去追求知識、智慧。
[16]釿(音斤):即斧。
[17]繩墨:標準。殺:衡定。
[18]決:決斷。脊脊:紛紛。
[19]桁(音衡)楊:夾在頸上和腳上的刑具。
[20]離跂:努力之意。
[21]椄槢:加固木接構榫頭與榫孔的木尖。
[22]鑿枘(音瑞):木結構的鑿孔和榫頭。
[23]嚆(音毫)矢:響箭,信號。
[24]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滅絕聖人,摒棄智慧,天下就大治了。
【譯文】
崔瞿請教老聃說:“治理天下,怎麽安定人心?”
老聃曰:“你要小心不要擾亂人心。人心都捨下而取上,上下的懸殊差別的不和諧,軟弱屈從於剛強。尖利雕鑿軟玉,人心其熱如焦火,其寒如冰凍。其快疾俯仰之間已越過了四海之外,人心若靜則能象止水一潭,其動則能沖天之上。不可一世而無法約束的,唯有這人的心啊!
“從前黃帝開始以仁義亂人之心,堯、舜於是乎大腿無肉,小腿無毛,這樣勞苦奔波,以養活天下人而操勞,費盡心思地倡導仁義,嘔心瀝血地制定法度,然而還是有不好的地方。堯於是將
兜流放到崇山,將三苗放逐到三
,將共工發配到幽都,此便是沒有治理好的天下啊。此仁義實施到了虞、夏、商三代帝王,天下便大亂矣。下有夏桀、盜蹠,上有曾參、史魚,儒墨之爭並起。於是乎連喜怒都相互猜疑,智愚相欺,善與非善互相非議,詭誕與誠信互相譏諷,天下由此而衰敗矣;得道的大德則不同,其本性和生命都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天下崇尚智慧,而百姓就竭盡全力地去追求。於是乎斧鋸便製造出來威懾人,法律用來限制人,椎鑿用來摧殘人。天下紛紛大亂,罪過全在用仁義來擾亂人心。所以賢者都隱在深山絕崖之下,而萬乘之國君則憂慮於巍峨的廟堂之上。
“今世上慘死的人屍體到處堆積,帶枷鎖的人擁擠不堪,受刑戮的人舉目望去到處都是,而儒墨之徒竟然還竭力鼓吹於桎梏之間。唉!太過分了!他們既然不慚愧也不知恥,也太過分了!我不知道聖人的智慧是不是刑具上的插銷,仁義是不是枷鎖上的榫卯,又怎麽能知道曾參、史魚不是夏桀、盜蹠這樣的暴君,大盜出現的信號與前導!所以說:應該滅絕聖人,捨棄智慧,天下就大治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