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莊子——如是說》之《在宥》篇(一)中和道人注釋

(2022-12-10 00:34:36)
标签:

国学

修行

無為大道

傳統文化

人文/历史

分类: 注释类:
                            在 宥[1]

     【原文】
      聞在宥天下[2],不聞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3];宥之者也,恐天下之遷其德也[4]。天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德,有治天下者哉!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樂其性,是不恬也[5];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6],是不愉也[7]。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長久者,天下無之。

    【注釋】
     [1]《在宥》這篇文章乃是古代崇拜莊周的後學所作,這位古代崇拜莊周的後學對道的知解真可謂是夠深的,對修定也有一定的瞭解。殊不知對修道來說,知解越多,離道則越遠。因爲尋求知解乃是增長邪知邪見。修道是實證。要實證則必須滅念,滅掉頭腦裏的任何知見,使心恢復清淨無爲原始本來的狀態。而不是在語言文字上去爭辯,去尋找道。《在宥》這題目看起來在說自在寬容,文章裏卻全部都是是非,完全是在心外談法。用知解上的德反對知解上的非德,用知解上的道反對知解上的非道。這完全是在是非的兩邊,道是一,不是二,道是兩邊不落,甚至連中道這個概念也沒有,如果有中道的念頭,那麽中道也成了一邊了。道是清淨心。可見該文作者是個沒有見道的人,雖然不是象《馬蹄》和《胠篋》的作者那樣是個惡知識,但也起著盲人指路的作用。不懂道怎麽能夠寫道的文章呢!會害人的呀!一個崇拜莊周的後學,一個學道的人,怎麽能夠心執一邊,用非仁反對仁,用非禮反對禮,用非義反對義,用非聖反對聖。這豈不是在擾亂道心麽。在世間法裏豈不是在擾亂人心、擾亂社會、爲現實的盜蹠樹立殺人放火是應該的理論依據麽。文中有黃帝請問廣成子長壽之法,廣成子用修定來回答。長壽法是世法,修定是出世法,如果用修定來解決長壽法,那麽修定就成了世間法了,心有求而不能得定。修定是有次第的,層次很多,佛家的禪定就有四禪八定。就算修到最高的四禪境界,也還是凡夫的地位。修定的目的是爲了見性,就是使自己的原始本心顯現,而非是求什麽長壽、神通、功德之類。作者是個只懂語言、文字、知解上的修定,而不懂實際真實之修定。該文作者還在文中描寫老聃回答崔瞿的提問時,從老聃嘴裏說出來的全是是非煩惱,對當時的社會表現出強烈的怨恨和不滿。這是得道的老聃嗎?這是能寫出《道德經》的道家宗師老聃嗎?這分明是世俗裏的一個牢騷客。而且這虛構的故事太過於離譜,故事裏老聃大談起歷史人物的成敗與是非,我們姑且不說他該不該談,單就他提到的儒墨之爭而言,就太過於荒唐。儒墨之爭開始的時間應該是老聃死後五十年左右,儒墨之爭的最盛時期應該是墨子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學生時期,這應該是老聃死後八十年至一百年以後的事了,老聃怎麽能在生前評論起死後幾十年才會發生的事?儒墨之爭的墨家宗師墨子(即墨翟)生於西元前468年,卒於西元前376年,活了九十二歲。而儒家的宗師孔子生於西元前551年,卒於西元前479年,也就是說孔子死了十一年墨子才出世,墨子青年時期曾學習儒術,他不滿儒家煩瑣的“禮”,而另立新學,聚徒講學,這應該是墨子中年後的事了。墨家的興起,而成爲儒家的主要反對派,應該是孔子死後五十年以後的事,儒墨相爭最盛的時期應該是孔子死後一百年前後。孔子與老聃是同世之人,孔子曾向老聃請教問禮,許多文獻都證明老聃比孔子的年齡大得多,孔子活了七十二歲,這時的老聃至少也應該是九十以上。沒有資料文獻證明老聃活到了九十歲。按各種資料推究,大概也就是八十多歲。也就是說,孔子死時,老聃也許已死了多年了。作者描寫老聃大談曾參、史魚、儒墨之爭,這不等於象《齊物論》中所說:今日去越國而昨天就到了那樣滑稽荒唐嗎?作文章要嚴肅,特別是寫修道的文章更要絕對的真實。作爲一個莊周的後學,應該效法莊周做一個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道是來不得半點虛構的。
     [2]在宥(音有):自在寬容。
     [3]淫:過多,亂。
     [4]遷:變。
     [5]恬:自在安靜。
     [6]瘁瘁(音翠)焉:勞累困苦的模樣。
     [7]愉:愉悅,暢快。

     【譯文】
      只聽說自在寬容天下,沒聽說要治理天下。心處自在,是怕天下擾亂其本性;心地寬容,是怕天下改變其天德。天下不亂其本性,不改變其天德,有需要治理天下的嗎!從前堯治理天下,使天下人都歡歡喜喜,身心快樂,這是不恬靜;夏桀治理天下,使天下人都勞累疲憊,身心困苦,這是不愉快。既不恬靜又不愉悅,這不是天然之德。不是天然之德而能夠長久的,天下沒有的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