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莊子——如是說》之《胠篋》篇(三)中和道人注釋

(2022-10-23 13:59:29)
标签:

国学

心性

修行

無為大道

傳統文化

分类: 注释类:
   【原文】
    故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1]。”彼聖人者[2],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3]。故絕聖棄知[4],大盜乃止;擿玉毀珠[5],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鬥折衡,而民不爭;殫殘天下之聖法[6],而民始可與論議。擢亂六律[7],鑠絕竽瑟[8],塞瞽曠之耳[9],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10],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毀絕鈎繩而棄規矩,攦工倕之指[11],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12],鉗楊、墨之口[13],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則天下不鑠矣[14];人含其聰,則天下不累矣[15];人含其知,則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則天下不僻矣[16]。彼曾、史、楊、墨、師曠、工倕、離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亂天下者也[17],法之所無用也。 

   (此篇《胠篋》與上一篇《馬蹄》是同一個作者,因爲這兩篇文章的知見、觀點,思路甚至寫作手法都完全一樣,就連那好鬥的文筆性格,以及遣詞造句,混亂而詭辯的邏輯,狂妄而邪惡的用心都是完全一樣的。非常明顯,該文作者先作《馬蹄》篇後還未盡意,繼而再作《胠篋》。作者在《胠篋》文中盡興地發泄他的內心世界,甚至喊出:“打倒聖人,釋放盜賊。”“若聖人不死,大盜就不會停息。”等惡語。象這樣的壞文章,惡知見,怎麽就成了《南華經》中的內容呢?誰把他塞進《莊子》著作中的,修道人學習這樣的惡知識,能成道嗎?恐怕心早就被這邪惡的知見染汙攪亂了。這樣的惡知識,別說出世法了,就是世法中的善,他說成惡,惡他說成善;白的他說成黑,黑說成白,滿篇是是非,滿篇是爭鬥。我注釋到這裏,不知道《南華經》後面還有沒有這類似的文章?還有多少這類似的惡文章?若還有,我一定指出來。還《莊子》一個清白。) 

   【注釋】
    [1]利器:指國家的法規制度,本文中指倫理道德。
    [2]聖人:本文指三皇五帝以來一切聖賢之人。
    [3]明:公開,明示。
    [4]絕聖棄知:滅絕聖賢,摒棄智慧。知指知識智慧。
    [5]擿:通擲,扔掉。
    [6]殫殘天下之聖法:徹底摧毀普天之下聖賢之法。殫(音彈)殘:徹底摧毀。
    [7]擢亂:攪亂。擢(音捉)。
    [8]鑠(音碩):熔化。銷毀。
    [9]瞽曠:即師曠。
    [10]膠離朱之目:用膠粘牢離朱的眼睛。
    [11]攦(音麗):折斷。工倕:堯時著名工匠。傳說規矩是他發明的。
    [12]削:除去。
    [13]鉗:封死。
    [14]鑠:炫耀。
    [15]不累:不嘈雜。
    [16]不僻:不邪亂怪僻。
    [17]爚(音月):火光,光亮。

   【譯文】
    所以說:魚不可以脫離積水之淵,國家之利器不可以昭示於人。”那些聖賢之人,就是天下之利器,不可以明示於天下。所以要消滅聖人,抛棄知識智慧,大盜才能停止;棄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人民才會變得純樸;砸毀量鬥與.秤杆,人民才不爭;徹底摧毀天下聖賢的治國法度,而人民才可以與之議論。攪亂六律,銷毀竽瑟,堵塞住師曠的耳朵,天下的人才會有聰敏的耳朵。滅掉精美的圖案文章,離散五彩的顔色,把離朱的眼睛粘住,而天下的人才會有明辨的眼睛。毀掉鈎繩標準,丟棄規矩,折殘工倕的手指,而天下的人才會有靈巧的雙手。所以說:“大巧若拙。”剷除曾參、史魚的品行,封死楊朱、墨子之口,摒棄仁義,而天下之德才會玄同。人要是自明,天下就不會眩目;人要是聰敏,天下就不會雜亂;人要是有知識,天下就不會迷惑;人要是有德,天下就不會怪僻。曾參、史魚、楊朱、墨子、師曠、工倕、離朱等人,都是在表面顯其德能以此來惑亂天下的人,治理國家用他們的方法是沒有用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