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莊子——如是說》之《胠篋》篇(一)中和道人注釋

(2022-10-08 00:38:40)
标签:

人文/历史

心性

修行

無為大道

傳統文化

分类: 注释类:
                                                             胠    篋[1]

 
   【原文】
    將爲胠篋[2]、探囊,發匱之盜而爲守備[3],則必攝緘縢[4],固扃鐍[5],此世俗之所謂知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6]、擔囊而趨,唯恐緘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爲大盜積者也?
    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爲大盜積者乎?所謂聖者,有不爲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齊國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罔罟之所布[7],耒耨之所刺[8],芳二千餘裏。闔四竟之內[9]。所以立宗廟社稷[10],治邑屋州閭鄉曲者,曷嘗不法聖人哉[11],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12],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十二世有齊國。則是不乃竊齊國,並與其聖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注釋】
   [1]此篇《胠篋》與上一篇《馬蹄》是同一個作者,因爲這兩篇文章的知見、觀點,思路甚至寫作手法都完全一樣,就連那好鬥的文筆性格,以及遣詞造句,混亂而詭辯的邏輯,狂妄而邪惡的用心都是完全一樣的。非常明顯,該文作者先作《馬蹄》篇後還未盡意,繼而再作《胠篋》。作者在《胠篋》文中盡興地發泄他的內心世界,甚至喊出:“打倒聖人,釋放盜賊。”“若聖人不死,大盜就不會停息。”等惡語。象這樣的壞文章,惡知見,怎麽就成了《南華經》中的內容呢?誰把他塞進《莊子》著作中的,修道人學習這樣的邪惡文章,能成道嗎?恐怕心早就被這邪惡的知見染汙攪亂了。這樣的惡知識,別說出世法了,就是世法中的善,他說成惡,惡他說成善;白的他說成黑,黑說成白,滿篇是是非,滿篇是爭鬥。我注釋到這裏,不知道《南華經》後面還有沒有這類似的文章?還有多少這類似的惡文章?若還有,我一定指出來。還《莊子》一個清白。
   [2]胠篋(音去切):指偷竊。 胠:從旁邊撬開。篋:小箱子,藤篋,藤條編的箱子。
   [3]守備:防備。
   [4]緘縢:繩索。緘(音餞)。
   [5]扃鐍(音窘決):箱上安鎖的扣紐。
   [6]揭篋:手提箱子。
   [7]罔罟(音網古):捕魚的網。
   [8]耒(音雷)耨:耒爲古代的一種農具,形狀象木叉。耨爲除草的農具。刺:指土地耕種。
   [9]闔(音河):總和,總共之意。四竟:指四方境內。
   [10]宗廟:祭祀祖宗的場所。社:土地神。稷:古代以稷爲百穀之長,因此帝王奉祀爲穀神。後來社稷被用來代表國家。
   [11]曷嘗:何嘗。法:效法。
   [12]田成子:春秋末戰國初齊國大夫陳恒。

   【譯文】
    爲了防備撬箱、摸袋、開櫃之類的盜賊,則有必要外加繩索捆綁,加固鎖扣,這是世俗間人們所謂的有頭腦的作法。然而更大的盜賊一來,便背起櫃子,手提箱子,擔起袋囊就跑,還唯恐繩索鎖扣不牢固呢。然而先前那所謂有頭腦的作法,不是爲更大的盜賊幫了忙嗎?
    因而對此試作論說:世俗之所謂聰明,有不爲大盜所用嗎?所謂的聖人,有不爲大盜作護衛的嗎?怎麽知道是這樣的呢?從前的齊國鄰里相望,雞犬之聲相聞,人們在河流湖泊中捕魚,在田間耕種,方圓二千餘裏。總和四方境內,凡所建立的宗廟社稷,治理邑、屋、州、閭、鄉、曲各行政區域,何嘗不是在效法聖人的呢!然而田成子一旦殺了齊國的君王,竊取了齊國,所竊取的難道只是齊國嗎?是連聖人的治國之法一併竊取了。所以田成子雖然有竊國盜賊之名,而地位和身家性命就象堯舜一樣安穩,小國對他不敢非議,大國對他不敢討伐,享有齊國十二世之久。這不就是不僅只竊取齊國,並且連同竊取過來的聖人治國法度,用來保護其盜賊的安危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