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囤地触碰了国人的两个痛:一是土地情结,二是房价过高,所以每当看见媒体批判开发商囤地,都会激起国民愤慨,可仔细分析所谓囤地的经济机制、契约机制,觉得批判开发商囤地纯属市场的不成熟,并假借了公义名义,对这个国家并没有好处。
一、开发商囤地的条件
开发商囤地需要:第一,充足现金支持;第二,对市场有足够好的预期;第三,投资人共同拥有排除各种干预、纷争、诱惑的能力;第四,开发商必须承担放弃发展的机会成本。
二、解决之道
如果真有大仙级别的开发商囤地,占据的又比例很小,何苦让政府大动干戈?这是非常不经济的思维,我们的土地经济存在的问题很多,揪住小慨率事件没有道理,即使真想解决问题,通过经济方式就好了,例如付款条件、征收闲置费的手段,何苦用政治方式?
三、土地在开发商手中是什么样的经济问题
最常见面的开发商“囤地”是开发商需要手中储备土地,让自己的企业形成有在售、正开发、储备土地的资源配置,实力强壮的企业不可能开发完成一个项目再去购置土地。
从经济角度审视,开发商囤地最终也是开发成为房屋,政府实际上也是开发商,土地在政府手中效果未必就好,在开发商手中未必就坏,既然土地不是在这个开发商手中就是在那个开发商手中,最终都是资源配置速度、效果等经济问题,为什么在那个开发商手中就让国民火烧屁股一般难过?
四、囤地问题的根源
土地市场有问题,这个问题首先是出售土地的地方政府的问题、是我们的土地机制有问题,社会这么坦然地把所谓囤地问题的板子一股脑地狠狠打在开发商的屁股上,好比自己家的孩子出状况要责怪人家。
每块出售的土地都有协议,如果开发商没有违背协议,谁都没有权柄说三道四,如果开发商违背了协议,按照协议的违约条款做就好了,何苦采用运动方式解决经济问题,经济问题政治化是我们市场不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