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解决任何一个民生问题都不是只用嘴能够对付得了的,必须构建一种模式,一种能够实际操作的模式。在中国由于缺乏一个明确的模式,导致了很多因为实现不了的期盼而导致的咒诅和谩骂、很多虚假信息、很多无效管理措施……关乎住宅的问题越积越多,我们在不能解决问题的道路上似乎越走越远。我们非常恐惧地看到,在民主修为越来越好的背景中,管理者面对民众的怨气,或者纷纷推卸责任(国资委申明4万亿一分都没有流入楼市),或者推卸自己和高房价没有关系(国土资源部对土地成本的调研),欲盖弥彰的辛苦引来各种批评,这样的局面会让社会消耗太多的资源,国家将会陷入一种可怕的未来。
我们需要改革,构建一种明确的住宅社会经济模式,社会在这个框架下解决民生问题,尽快消除越来越多的因为住宅不满的情绪。
二、问题和现象
1、房价逐渐走高,社会弥漫一种情绪,认为是政府没有尽到责任,开发商暴利所致。相信一个这么大的市场,房价持续上升这么久,有这么多的供应者和购买者,房价应该不是人为能够把控的,有他合理的一面。
但是,这种“合理性”让民众意见越来越大,我们面临在选择市场的时候,怎么弥补市场不能的问题。
面对这种局面,我们的解决方案一直是缺乏效率的。在保障耕地的前提下,城市土地供应跟不上,供应在和需求的博弈中,一直占据主导位置,价格下降就成为了奢望。但是,我们一直不敢、不愿意在需求上也做一些文章,比如通过构建租赁体系,只是不停地把高房价的板子打在供应上,于是,就出现了越是调控房价越是狂野的局面。
2、面对持续走高的房价,保障房成为了买不起房子的人们越来越重要的寄托,但是在没有一个模式和体制保障的前提下,保障房成为了一种对民众的欺哄。实事求是地讲,把这个责任都推给地方政府是不公平的。大家都恶狠狠地批判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但是,管理体制膨胀和政府对GDP负责是我们一直解决不了的问题,地方政府要支付大量的公务员人头工资,土地收入变成了现实的保障,在这样的体制中,不知道谁能当上官员以后能够放弃土地财政?大家都恶狠狠地批判地方政府对保障房不积极,但是,为什么不去深谈保障房体系本身不完善?谁应该保障不清楚、保障在什么水准不清楚、财政怎么安排不清楚、保障房的产权和流动不清楚、政府缺乏财力怎么弄?一个缺乏体制保障不能运行的东西实际上是水中月镜中花。
3、如何看待政府的双重身份。在房地产市场上,政府具有管理者和所有者的双重职能,在其他领域中,典型的如中国电信,把两种职能切割清楚了,事情会更好办,消费者也更受益。在房地产问题上,很多人一直希望政府通过手中的土地财产利这样或那样,在不遵循规律的前提下解决民生问题。作为财产所有者,追求利益最大化是资源优化配置最好的选择,对于政府而言也是杜绝权力寻租的最好选择,在目前国有体制下,土地招拍挂是比较好的模式了,至于政府追求利益最大化给民众带来的不舒服感,也只能是我们体制成本了。
如果让政府不是根据经济规则处置财产,局面会更混乱,中国会更热闹。
一般而言,成本上升并不能当然就一定拉动产品也上升,在汽车供过于求的前提下,当钢材等原材料上升的时候,汽车的价格反而乏力。因为土地价格、房价持续上升,攻击目前的土地招拍挂制度,没有太大的道理,换句话说,我们放弃了这个制度,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4、在城市化快速发展中怎么面对民生住宅。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了城市更多的投资和更多的人口,这些都是房价上升的主要原因,作为商品走向出价更高的人的怀抱时正常现象,怎么解决经济收入相对较低的新移民、原住民居住问题是政府必须的责任。
很显然,都通过购买的方式是不现实的,政府出面盖经济适用房能力有限,也带来了诸如夹心层等新的不公平(早期的所得税就出现了这样的不公平,如800元收入缴纳3%的所得税,801元收入缴纳4%的所得税,出现了高收入实际所得低于低收入的现象,人们发明了超额累进的方式消除了这种不公平)。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要理直气壮地告知社会,按照常态住宅经济就是购买和租赁两条腿,购买房子的年龄应该是多大,而现在好像提出要有人通过租赁解决住房问题是理亏的事情。
社会还要告知大家,从农村到城市、从贫穷到富有就是一条艰苦的道路,拥有房子在任何市场发达的社会都不容易,获得以后要能够享受,而不应该苦读成为房奴。
5、混乱了社会价值观。我们已经有不好的传统了,当理直气壮地追求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个事情变成了唯一,忽略手段方式,比如要接送自己的宝贝上下学就是一个理直气壮的事情,大家在小学周围无视所有的交通规则、不考虑别人方便。
现在“我要拥有房子”也成为了这样潜意识,凡是阻碍我这个梦想的,都要“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凡是能够帮助实现这个目标的都是值得称颂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功能、人们的基本价值观已经到了混乱的程度。
比如,银行的根本只能是买卖货币的,规避风险获取收益是它的基本功能。现在我们让银行放弃基本商业游戏规则和它对风险评估的基本原则,而是根据是否第一次购买、是否购买豪宅的决定贷款和是否享受贷款优惠,银行稍有“越轨”,就遭致强烈谴责,人们似乎忘记了一个社会还有比拥有住宅更重要的守则。
三、解决模式
1、通过市场解决以下问题:第一,给高档商品房更大的买卖自由空间,政府进行正常的收税,甚至是不鼓励的收税;让市场能够开发一般商品房,给一般商品住宅的消费者税收等优惠,取代经济适用房,解放政府不让他做那些“做不了也做不好”的事情;构建住宅租赁体系,社会承认这也是一种居住形式。
2、缩小政府的保障房范围、降低保障房标准,让政府有能力做得更加实事求是、更加好,世界上没有那个打过敢把过多的阶层纳入保障房范畴,建设类似于廉租房一样的房子,不是从政治上制止那些“宝马、奔驰”进入经济适用房(类似贪污腐化问题,我们党政机关拥有那么强大的监督机制都解决不了,经济适用房出现这样的问题很正常,“宝马、奔驰”进入经济适用房也说明保障的水准太高了一些),而是从经济上让“宝马、奔驰”根本不去进入。
结束语:唯有改革,形成明晰的思路,才能比较好的解决住宅经济问题,目前的混乱应该结束。
我们还面临着一些很重的问题,如拆迁补偿问题、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