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住宅市场优惠政策走向的几个因素分析
(2009-11-13 19:28:33)
因为金融危机,中央再次紧急启动住宅拉动经济,因此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一系列政策的时限是到2009年年底,一进入四季度,关乎这些政策命运的报道就铺天盖地,很多报道有非常强烈的前提或者是潜意识--这个政策注定要取消!
这些前提和潜意识非常耐人寻味,似乎已经替国务院起草好了新的政策,不过理由非常充分--房价不仅反弹到了历史最高点,而且超越了历史最高点,我们根据对房价的感受判断是否有泡沫已经成为了传统。
如果理性分析政策究竟是怎样的走向,觉得对下面几个问题的把握,觉得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新政策?
一、对房价是否有新认知
自从1999年中央政府实施了“把住宅作为新经济增长点”政策以后,没有多长时间,社会就持续发出“房价过高”的呼吁,于是,房价过高似乎成为了铁板钉钉的事实。
以后的很多政策似乎都是根据“房价过高的感觉走”,直接导致了政策一次又一次的失灵,这是后话。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实和人们的感觉截然相反。按照规律,如果房价过高,会明显约束消费,一般具体表现为消费量下降、消费水准相对下降,可是在长达八年的住宅市场价格持续快速走高的过程中,至少是前七年消费没有收约束的迹象,反而是节节上升--新建的住宅小区档次越来越高、空间越来越大……。
于是,持房价过高的人,开始寻找房价过高的证据……于是,政府和开发商密谋房价、房价和收入比成为了最流行的两个证据。
2008年住宅市场迎来了最严寒的时刻,开发商几乎要无米之炊,如果不是2009年市场转暖,不知有多少开发商要真的跳楼,政府的土地也卖不出去,打破了政府和开发商密谋房价之说。一个不过完全垄断的市场,外延有那么大,价格持续上升了那么久,说谁能密谋这个价格应该不可信。关于房价和收入比,至今也没有什么像样的说法,没有人做过过硬的调研,应该选定什么样的房子(地点、面积、朝向、楼层、物业类型、是否装修、是否含税等等)作为标准;没有人做过过硬的调研,居民的收入(灰色收入、投资收入、转移性收入等等)应该怎么计算,;没有人做过过硬的调研,在计算房价和收入比的时候,城市住宅市场的供应范围(外地人购买房子的比例)应该怎么调整(过多外地人买房和只选择本地人收入导致分子和分母不可比),最后,让这个指标也成为了“快餐学术”时代的忽悠秀。
本次政策的走向,实际上也是考察决策层对房价的新认知。
二、经济是否还需要住宅拉动
住宅市场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以至于社会对它“卸磨杀驴”,它不没有脾气,政府需要的时候召之即来,不需要的时候残酷打击。
新政策的走向最主要的取决于宏观经济是否还需要住宅拉动,从宏观经济仍然不稳定和房价再次冲高两个大背景来看,政策应该会减少优惠力度,而不是完全取消,特别是应当记住,很多政策本来就不应该,例如在过去对住宅市场调控的时候,很多措施都落空了,唯有税收落实了,税收成为了房价持续走高的最大赢家。
三、约束炒作
在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灵感来自于炒房客。2009年春节以后,一直跃跃欲试的炒房客们,很多人终于出手炒房,到八月份开始推出市场,他们对市场价格的敏感度,让专家学者汗颜。
如果政策改变,结果一定是把“想打击炒房的板子落在刚性需求的屁股上”。
四、住宅经济是否改革
如果我们有明显的保障房制度、如果我们有住宅租赁市场,社会都房价不至于如此敏感。
高房价和怪异的市场产品结构也有明显的关系,由于地价特别是楼面地价过高,导致了市场新形成的供应是豪宅一统天下,政府是否考虑通过规划条件,让市场供应简约型的中低价位的房子。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