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房地产市场低迷时期的伪命题

(2008-09-06 08:41:53)
标签:

财经

    最近,看到了类似这样的论述--“警惕地方政府救市”、“房地产市场调控绝不能半途而废”!怎么会有这样的论述?而且潜台词十分清楚--真理在自己手里,对房地产市场有利的调整应该是过街老鼠!

    如果深入分析,类似说法是伪命题,它们针对的是价格、暴利。

    房地产市场存在问题,而且相当严重,所以要调整,这是板上钉钉的因果关系,但是房地产市场存在什么问题?仅仅是暴利、价格过高一类的问题吗?

    一、开发商的暴利哪里来的,暴利还会有吗?

    现在,多数城市的开发商土地都是以市场以竞争方式获得的,不像市场初期那样暗箱操作。大家已经普遍觉得土地价格过高,当市场销售不畅,各地纷纷传来土地流拍的信息,除了开发商资金紧张、预期不好以外,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土地价格过高。

    开发商的暴利实际上来源于房价的持续上升。假设某开发商2004年拿到土地,各种成本加上10%的利润折合单价5000元,可2006年的市场价格上升到7000万元,开发商的暴利出现了。

    房地产开发商的目前暴利来自于它们享受了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而早期开发商的暴利,可能来自于房价的暗箱操作。

    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房价持续高速上升的力道已经没有了,我也认为房地产市场本身也已经到了平稳期,价格持续高速上升的能量已经没有了,如果没有了这样的能量,开发商暴利的源头也就没有了。

    二、房价持续上升的消费原因

    没有消费者的强劲消费, 不可能有房地产的旺市,过去消费强劲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住宅需求多年被压制;第二,过去中国城乡分割,城市化处于开闸放水阶段;第三,资源过度向城市,特别是向大城市聚集;第四,金融支持;第五,城市拆迁形成的行政性驱动需求;第六,消费转移,有本身的消费转移,如减少其他消费,房奴是也,有父母养老的钱转移给孩子消费住房;第七,计划经济时期的资源转换,典型的是计划经济时期分配到一套住房后来低价买下来了,这些房子虽然旧可在市中心,价格翻10倍不是什么特别大的问题,如此也让很多人拥有了购买商品房的能力。

    上述原因得到了稀释,房地产狂躁的能量已经不足。

    三、如果仅仅针对房价过高调整没有道理

    房地产市场问题很大,不仅仅是价格问题。

    第一,房价过高实际上有市场的某种要求。比如,由于房子的特性(价格高和收入有矛盾,不动产和劳动力移动有矛盾),全世界市场化国家都是购买和租赁组合的住房消费模式,长期以来,中国过分重视购买忽略租赁,高价格要求进行这种消费调整;再比如,眼下中国资源过度聚集在北京、上海,带来了很多实际上的不公平,也给这样的城市带来负面效应,房价过高就是一种反映,高房价带来的高生活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会调整人口问题,可惜,这些深度调整我们没有能力顾及,基本被利益问题掩饰,于是,大家都把高房价视为妖魔鬼怪。

    第二,房地产市场产品结构出了问题,政府的作用缺位。由于土地价格持续走高,导致了在开发商手里的土地资源都成为了高级原材料,只能生产高端产品,市场缺乏中低端产品,房价自然高走,而2000年前后市场有中低端产品,甚至政府开发的经济适用房根本卖不出去,民众也没有依赖政府的意思。而目前这样的市场现状,让全社会都觉得只有政府才能生产中低端产品,政府做不到开发这么多的保障房,政府目前开发的经济适用房,问题多多,经济适用房用于出租就是很多的讽刺,“不是商品房也不是保障房,是商品房也是保障房”的经济适用房应该调整了,可也没有动静。

   

    对于梦想购买房子的社会个体来说,调整就是价格下降让自己买房受益,对于社会来说问题就没有这样简单,怎样做到让经济合理、持续发展才是真正的福祉。

    “让房价下降让我卖房”哪怕演变成为“让房价下降让广大民众卖房”,变得成为之高至善的真理,其他的问题都被妖魔化,或许是最大的灾难。

    房价高了降价是正常的市场,我们也看到了目前由于消费信心不足衰减的消费让房价出现波动,打破了房价只能上升不能下降的一类伪命题。把一类人的利益过分强调在其中、破坏性思维是可怕的,房地产毕竟是国民经济的一种表象,如果它被恶化了应该也是可怕的。

 

    在房地产市场中还有一些要调整的问题,如城市剥夺农村问题,凭什么农民的土地就不能开发房地产,人家可是拥有土地所有权啊!有人可能会说如果允许农民开发房地产,粮食问题怎么办?实际上这些年来让耕地流失的并不是农民。即使真的因此出现粮食问题,凭什么就一定让农民看着自己的土地被争购后价格翻翻,凭什么就一定牺牲农民的利益?这些问题涉及更基本的制度问题,更是难以涉及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