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药养医横行30年之后,医生和患者的托付关系被某种程度异化了,我们说,不是现在的患者素质太低,也不是眼下这批医生不行,而是付费看病的交易方式出现问题,需要调整。如果让医生看病回归治疗本源,医生职业自然会重新受到人们尊重。我们现在看病的过程,是向医院购买一批药物,或者花钱进行若干项检查以换来治疗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代表医院和患者沟通。尽管社保当局通过集中采购的方式大幅降低药价,可是医院又通过增加检查项目,升级检查内容的方式,弥补失去的药物加成的利润空间。前几年我的外婆94岁高龄在北京一个某行业总院ICU治疗也有过类似经历,入院若干天,前后检查费用花了不少,依然没有确诊。住在外科ICU,最后却因非外科范畴的老年性肺静脉输栓塞去世,该医院虽然贵为三甲,医疗水平依然值得质疑。患者不能将医院的问题制度的问题简单诿过于医生,让医生这个群体来承担医改不彻底的后果,这是不对的。
医生的职业价值需要回归其本源,患者付给医生的费用应该是向医生购买的治疗方案,也就是按照问诊时间收费,医生的价值体现在问诊看病。好医生出诊一次收费200或者更高,普通医生挂号10元20元,医生坐台按质论价,将顶级三甲医院和普通三甲医院的挂号费拉开5倍到10倍,非此无法让一大批年轻的好大夫脱颖而出。按照现在论资排辈的模式,所有医生不分良莠,熬到55岁60岁,自然可以按照主任医的名号坐台,分不出好坏。好医生普通医生拉开档次,有助于让医院留住一流医生,让一大批顶尖医生带动整个群体医德的提升。这个一大批,是指在一线医院比现在增加几十倍上百倍的优秀医生,试问今年协和和北医复旦的毕业生,有多少去了一线医院?我们需要一大批收入丰厚的顶级人才,回归医生职业。就像80年前,北京上海的名医出诊一次收取1两或者2两白银,医生仅仅开出药方,患者自行去药房自行购买。非此,医生行业无法恢复社会公信力。医生医德的恢复,不可能建立在以药养医的医疗模式之上,也不可能建立小病大病一律高价检查的医疗模式之上。
教师职业在变革的年代也曾经一度失去吸引力,教师师德缺失,这几年有某种程度好转。我们说,在竞争激烈的中小学领域,顶级中学以及私立学校的教师师德,有了明显提升,高于过去20年平均水平和普通初高中。但是在严重缺乏竞争的高等教育领域,教师师德依然值得质疑,继去年四川某文科大学美术系的老师被曝出不雅事件,最近又有北大这样的超级学府爆出丑闻,也有上财这样的地方一流大学不甘寂寞。
医改停滞,医生和患者双输,是医院们剥夺了医生应得的收入和应有的尊严。我们希望有一天,医生看病给病人开药的同时,可以问心无愧的直视患者的双眼,告诉患者,他开的药无论从任何方面都是毋庸置疑的,那一天的到来,才是人们重新仰视医生职业,医生医德收复社会公信力的时刻。
宓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