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学毅:慎对基金经理“一管多”“多管一”

(2013-08-09 10:01:35)
标签:

财经

基金

多管一

一管多

赵学毅

分类: 股票

   赵学毅:慎对基金经理“一管多”“多管一”
文/赵学毅

 

    在基金业,基金经理“多管一”“一管多”的现象虽然屡见不鲜,但8月初曝出的基金经理“一管八”“四管一”的新闻仍令人惊讶不已。基金持有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难以看透背后的玄机。


    汇添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曾刚因为旗下管理着8只基金(A/B/C类合并算),成为唯一一个“一管八”的基金经理,市场送给他一个外号叫“八爪鱼”。据笔者观察,目前共有基金经理853人,其中六成基金经理管理两只以上产品,这些基金经理被称为“超人”。
    与汇添富基金相反,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却实施“多管一”模式。8月4日,华夏基金发布公告,增聘贺振华为华夏红利混合基金经理,至此,该基金共有4位基金经理管理;该公司旗下另一只基金华夏优势增长,同样也是由4名基金经理管理。这两只华夏系基金是目前基金业“多管一”的最典型代表。


    笔者认为,不管是“一管多”还是“多管一”,两种管理模式均能归因于基金业的“人才慌”。


    众所周知,近几年新基金发行速度太快,而培养基金经理的步伐却远远落后,再加上阳光私募等机构的“挖墙角”,更令基金业“人才慌”雪上加霜,基金经理“一管多”成为必然结果。至于“多管一”,貌似基金经理队伍人员充足,实则仍然是基金公司人才匮乏所致。就拿华夏基金来说,其高管以及基金经理的变更让人眼花缭乱,尤其是范勇宏、王亚伟、巩怀志的离开,使得华夏系基金不得不直面人才批量流失的困局。为减少相关负面影响,华夏基金只得通过基金经理“多管一”管理模式来“维稳”。


    虽然“一管多”“多管一”模式十分普遍,但笔者认为,长此以往并不利于基金业的健康发展,基金公司应谨慎采取这两种模式,基金持有人也应谨慎看待这类基金。


    首先,“一管多”很容易造成基金经理时间和精力上的冲突,最终的结果有两个:要么是顾此非彼,所管基金业绩两极分化;要么是平均用力,多只基金风格雷同,重仓品种严重重叠。另外,基金经理“一管多”,很容易让基金公司形成惯性思维,拼命发行新基金,片面追求基金规模。


    其次,“多管一”模式同样存在缺陷,多位基金经理在投资过程中相互制约,很难展开拳脚,基金独特的投资风格更是无从谈起,最终会出现“多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从“维稳”的角度看,笔者认为,解决人才流失的根本是理顺投研人员的薪酬关系,及时推出激励措施,而非欲盖弥彰作表面文章。


    事实证明,“一管多”“多管一”模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基金的业绩。上述基金经理曾刚管理的8只基金产品,有5只回报率欠佳。其中,3只短期理财基金年内回报率不但低于同类产品平均业绩,也低于同期全债指数涨幅;汇添富可转债债券A/B以及汇添富多元收益债券A/C两只债基年内均跑输同侪。华夏系的两只“多管一”基金,年内回报率双双落后同类榜单后半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