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赵学毅
上周末,首只主动清盘基金——融通通泽一年目标触发式混合基金正式推出,与笔者刊发《迷你基金“死扛”不如“勇退”》一文时隔不到一个月。虽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迷你基金清盘,但是足以说明基金公司已经有勇气有诚意直面清盘问题,从产品设计、产品运作向投资者倾斜。
笔者认真研读了融通通泽的招募说明书,其最大亮点莫过于明确清盘的触发条件。“在基金的累计份额净值触发‘连续3个工作日不低于1.10元’的提前到期条件后,本基金提前到期,自触发提前到期条件后的次工作日起,基金进入变现及清算程序。”该基金打破了国内公募基金“只生不死”的格局,明确期限,最长封闭期为1年,到期清盘。显然,融通基金突破业内潜规则,向“僵尸基金”说不,勇敢说出“我要清盘”这句话。我们要为这种大胆创新鼓掌,同时也为我国公募基金开始步入一个特色化发展的良好开端喝彩。
反观市场上的迷你基金,笔者认为,那些“活着犹如死去”并不断收取管理费的基金们已经到了必须退出的时候了,既然“死扛”没有意义,不如来个“勇退”潇洒一回;虽然我国还没有开公募基金清盘的先河,但在行业市场化进程提速的背景下,预计基金清盘在不久的将来会取得实质性进展。
据笔者观察,可比1300余只(分级基金合并计算)开放式基金中,按照二季度末的基金份额及上周末最新单位净值计算,有184只基金资产净值规模在1亿元以下,其中37只资产净值规模不足5000万元,已经触及《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中规定的“清盘红线”。值得注意的是,这37只基金似乎没有“勇退”的意思,依旧为“面子”而战。换句话说,若监管层没有强制清盘措施,这些基金将照单收取管理费,理所当然地啃噬投资者的利益。
难道真如某些市场人士所言,迷你基金清盘真的就丢了基金公司的面子?
其实不然。
笔者认为,将保护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基金公司主动清盘旗下迷你基金,实则是一种担当。正古人云“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担当不只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境界,有担当才能有作为。主动清盘的基金公司非但没有丢面子,而是争来了面子。这种能有效防止亏损扩大为投资者利益着想的基金公司,必能“得道多助”。
实际上,即便是没有强制清盘的措施出台,基金公司很有可能因为股东不堪增资重负,主动要求“断臂求生”。
再从投资者的角度看,他们没有理由拿出真金白银不断为基金公司的“面子”买单。“失道寡助”,基金公司为了保住面子而死撑到底的做法不可取。
其实,迷你基金强制清盘在国内并非没有可能。在基金的退出机制上,新《证券投资基金法》已经给出“关停并转”的思路,细化了基金转换运作方式或合并的程序。目前,阳光私募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都有强制清盘的先例,公募基金“只进不出”格局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不利于基金业的健康发展。在监管层“放松管制,加强监管”的思路下,基金业市场化在逐步推进,基金设立已经有所改革,预期基金退出方面的法规也将会在适当的时间得到调整。
笔者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基金业会如国外成熟市场一样,“清盘”成为基金的一种常规“退市”方式,投资者的利益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伸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