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时宜的回忆:享受到厕所背书的时光(附图)
标签:
读书哥伦比亚大学减负 |
分类: 时事热评 |
如今,年近古稀的人多不会忘记“1972年”的特殊年代。我由于家里实在太穷了,连参加集体活动看电影的5分钱都拿不起,只有用学习成绩证明自己的存在;于是被推荐去读免费且“管饭”的中等师范学校。
我的“中师”生活是纯纯粹粹的苦读。学校位于朝阳区和平里南口,就是今天朝阳社区学院本部,而我家住在劲松东口,因此往返都需乘公交车。那时,家里每月给我5元钱,用于交通,购买牙膏肥皂、美术课用的铅笔和本子等全部开销。为从交通费中省下8角钱,很少买2元钱的学生月票。我每月只化4角钱回家一次,即:从劲松东口步行3站路到大北窑乘113路公交车,化1角5分钱到张自忠路,然后再化5分钱倒13路公交车到学校。每逢星期日,从学校步行到位于雍和宫国子监的首都图书馆看书,直至闭馆再走回学校。另外,由于星期日没有(免费)饭票,便在星期六化2角钱买5个馒头夹上免费的咸菜丝,第二天早上吃一个、中午和晚上各吃两个。4个星期日的伙食费共计8角钱。
回顾自己读书经历,有3件事受益匪浅:其一,1974年暑假,学校让每班推荐一人写“批林批孔”文章,我有幸入黑衣之士。除去吃饭就是读“黑书”,睏了就睡、醒了就读,整个暑假从没叠起过被子。其二,把汉语成语小词典中的成语抄了一遍。以至于上大专时成语接龙老师让同学问我。其三,参加工作后,由于我去图书馆过于频繁,学校安排我无偿任“馆长”。夜深人静时,我便把打成捆禁书的最上一本取下,待抽出《燕山夜话》等要看的书后,再压着捆痕再捆好。正是这些笨工夫使我开阔了眼界,养成读书和练笔的好习惯为我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助力。
一晃过去40多年,2017年我全自费到河北沽源白土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义务支教。时至深秋,早上天刚蒙蒙亮,学生在操场的路灯下便站了黑压压的一片。有小学二、三年级的、也有初中的,原来他们在读英语或语文,可现场一个老师也没有。其余所有年级恰逢值日的学生有的抬尿桶去倒,有的扫校园......。问问他们的理想,便得到这样的回答:将来考衡水中学高中......。
纵观从笔者50年前躲到厕所里背书,到白土窑学校学生月光下读书;横看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午夜自觉上自习,到衡水中学军事化管理......。哪一个学生不是在苦读呢?其实,一句“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不过是对《增广贤文》中“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的解释罢了。
今天,从没上学的娃娃到广大家长,再到社会上一片“减负”声;看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以及通宵达旦学习的学生们就没有一点想法吗?学习也应该从娃娃抓起。殊不知,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完全取决于量的多少、时间长短;往往取决于是否超出具体学生被动学习的极限!因此,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弄明白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确定哪些学生应该减负?厘清到底应该减哪些负担!——自新中国建立以来,70多年的“减负”历程告诉我们:选择方向比努力更为重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