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是花园,应还教师以园丁身份(附图)
标签:
园丁欺凌 |
分类: 时事热评 |
近日,湖南辰溪仙人湾瑶族乡中学七年级女生肖某,被八年级汪某等3人殴打至伤;校长、副校长也因此被停职。网上曝光类似事件仅今年上半年就多达两位数,至此人们不禁要问,校园到底是育人的苗圃,还是综合格斗的擂台,还是你死我活的战场?
上世纪60年代初,笔者刚上小学。当时,把校园比作花园、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把学生比作一棵棵小树。真是大道至简、言简意赅、形象至极!近半个世纪以来,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久违了。在这3个比喻中,如果教师作为园丁,那么他不但要“松土”、“浇水”、“施肥”、“杀虫”,而且还要进行“剪枝儿”、“掰杈儿”一系列伤筋动骨的手术。一个“辛勤”表达了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和爱戴。
那时,广大家长站在学校和老师一侧。每天上学之前,家长必定嘱咐:“到学校,听老师的话。”时常教育孩子“你就是一棵小树,要经过老师的修理才能长成一棵直流的大树。因此,孩子从小就懂得上学是挨老师修理去;也正因为如此,孩子普遍不拍家长怕老师,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直至1971年我上初中,班里有家长还因孩子不听到学校向老师告状。
70年代中期,笔者在革命小将“反潮流”、大批判师道尊严的呐喊声中走上教育岗位。回首近半个世纪中小学教育最大的变化,窃认为:莫过于教师,没有之一。
首先,变“辛勤的园丁”为“人民教师”。工作目标上由一个广大家长定义下的所谓“满意”,取代将小树苗长培养成“直流大树”。其次,变手持花木剪刀辛勤剪枝的园丁为与搓澡师、按摩师同样性质的服务人员。再次,变肩负重任的教育者为学生、家长和媒体等监督的对象。只要不满意甚至看不惯都成为讨说法、曝光的理由。2006年前后,笔者亲眼所见北京某九年一贯制学校一男性体育教师,面对课上乱跑的男生说:“不遵守纪律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导致家长以“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为由讨说法。结果这位教师不但在全体教职工会上做检查,而且被扣掉当月结构工资。
网上因用课本拍打学生、盛怒之下训斥学生失态、学生欺凌处罚校长和教师等消息不时传来,笔者敢说:极少有哪个校长、教师希望自己负责的工作出事,更极少有谁成心把工作干坏的。长期以来,教育早已形成一边倒的舆论环境,原本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就能说明道理使学生终身受益,被类似“一切为了.....,为了一切......,为了......一切”的一系列所谓口号、理念抵消。换来的结果就是2016年11月1日,包括中央综合办和最高人民法院在内9部委联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强化教育惩戒威慑作用”。2019年央视、人民日报针对轰动全国的五莲二中杨守梅老师“用课本抽打逃学学生被辞退”发声,一时间“跪着的教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引起反响。2020年12月23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惩戒试行”)。
近年来,尽管党和国家在完善中小学教育等方面做出极大努力,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思维惯性的影响,尤其是很多阻力来自教育内部。教师所处的位置和权利尚没有得到全面确立。犹如“惩戒试行”规定的“点名批评”、“适当增加额外的教学或者班级公益服务任务”,以及“一节课堂教学时间的教室内站立”等惩戒方式,接受起来还需要教育内部解放思想、敢于迈出关键的第一步,教育外部舆论的支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