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药治“阳”从马三立的《偏方儿》说起(附图)

(2022-12-13 08:17:38)
标签:

新冠

偏方儿

分类: 时事热评

    自不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由个人根据需要进行始,自媒体出现一片中药治“阳”防“阳”的视频和帖子;一些专业人士也参与介绍自己被“阳”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日前,朋友发来国家中药管理局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于12月10日发布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以下简称“干预”),包括中成药、中草药、按摩和食物预防。12日,北京日报公布《新冠病毒感染者用药目录(第一版)》(以下简称“目录”)推荐67种中药和41种西药。

待转发给要好的朋友,有人讥笑“不是马三立的《偏方儿》吧?”听过马三立这段相声的人难以忘记“偏方治大病”这句名言,以及打开几层包着的纸,最后出现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两个字“挠挠”的笑声。殊不知,这只是一个笑话而已,而“偏方治大病”倒是真实存在;即使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普遍应用,而且有的“偏方儿”在40、50后的一些人仍沿用至今,效果不错。

我生活在农村,在幼时的记忆里很少听说有谁上医院的。人们有病就到处淘换偏方儿:如,感冒发烧,有条件的家庭喝姜糖(红糖)水,买不起姜糖就喝萝卜汤多放点醋,然后捂上被子发汗;如果拉痢疾,就到野外弄些苦麻菜吃;如果消化不良,就把玉米饼子的咯吱烧糊吃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与弟弟肚里长蛔虫瘦得皮包骨,一年淘换到偏方儿——吃放了白矾的摊鸡蛋;于是乎,拉出成团的蛔虫多达20多条......。后来,农村有了合作医疗可开药,但人们还习惯用“偏方儿”,就连“赤脚医生”也时常用“偏方儿”治病。

自抗击新冠肺炎起,有关中药治疗效果的消息不断传来。尤其近日,国家中药管理局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把萝卜、山药、薏米、藿香、菊花、荷叶、丝瓜、冬瓜等做为“中医非药物疗法干预”的食物意义重大。

早在2008年12月2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就印发《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接下来2017年2月7日,印发关于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意见》。2018年7月2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管理办法》201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2021年3月27日,北京市委 市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同时,《中医药文化》纳入北京市中小学课本,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从历史上看,尽管自上世纪20年代起就出现中西医之争;但是,自新中国建立,国家始终注重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尤其注重中西医结合。在诸多中医药大学中建立中西医结合学院;同时建立一批中西医结合的医院,将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合二为一,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这一次“干预”所列内容,以及“目录(中药部分)”将有力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同时,中医药在疾病防治和养生上显出优势。总结身边的就医情况,现提出这样的建议:1,能够用中药调理治疗的,就不开刀。2,能够吃中药治疗的,就不吃西药。3,能够吃汤剂治疗的(对症下药针对性强),就不吃中成药。4,能够采取食疗等偏方儿治疗的,就不吃中草药。当然了,需要动手术和吃西药才能治疗的,一定采用西医疗法。如此,其一,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其二,可以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等问题。其三,小病采用食疗等偏方治疗,不但有利于降低治疗成本,还有利于健康。何乐而不为呢?

中药治“阳”从马三立的《偏方儿》说起(附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