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年度任务,正确理解教育公平(附图)

标签:
职业教育分流教育 |
分类: 时事热评 |
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作为“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的重要一项;强调“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
纵观2013—2022十年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教育公平”全部作为年度重点任务。除去2013年在行文中强调“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外,其它9次都把“教育公平”写在“教育任务”的段首第一句。那么,如何理解教育公平呢?窃认为:应该用尽可能简单、形象、易懂的语言去统一思想,去认识教育、设计教育、实施教育,才能有效地促进实现“教育公平”。
其一,公平是相对而言。世间万事万物千差万别;因此,现实中没有绝对的公平!所谓公平,应该是指特定环境下、同一标准下的平等。犹如足球比赛,不计个子高矮、体质强弱,经验多少、状态如何,踢什么位置......,即使“自摆乌龙”,只要在不犯规的情况下把球踢进球门也给攻门一方计分。
其二,教育公平是有标准的。第一,机会均等。中、高考录取之所以被大家普遍认可,正是因为给了每个应届毕业生平等竞争的机会。第二,办学条件相同。即:教学设备、师资力量、课时安排等项符合国家规定的统一标准。九年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就基于此。至于教师之间年龄、教龄、学历、水平等存在的差异则无法掌控,何况还有干部任期、教师流动等现实问题。第三,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健康而个性发展的需要。目前已经建立的盲人学校、聋哑学校、体育运动学校、音乐和美术等学校就是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教育公平的有效措施。人们离开这些基本认识,则很容易产生误解、矛盾,进而会干扰完善教育结构,造成教育的不公平。
其三,“教育公平”的核心是因材施教。如何为学习文化课能力最弱层次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以及接受不同学生在学习成果上的差别是落实“教育公平”的两大任务。目前,为扼制一味追求“率”而逼迫学生不得不耗资、耗时,耗费快乐、耗费童年到校外机构补课而实施“双减”,顺民心、遂民意,虽然暂时出现某些问题,但大方向是正确的。然而,面对那些动手能力较强、学习文化课能力较差者“陪太子读书”的现象,目前依然没有拿出有效的措施......。
我们说:作为中国公民的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法定义务,决没有半点商量余地。但是,为不同智能类型、不同生理特征、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教育内容,以及学校和家长接受孩子在学习效果上的差异,应该成为落实“教育公平”的两大重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