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样本(二)
(2009-11-30 10:02:19)
标签:
封闭式基金qfii证管会台湾财经 |
1992年前,台湾的基金行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四家投信公司垄断着岛内的整个基金行业。由于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虽然四家投信公司经历了台湾股市历史上最大的一轮暴涨,但资产规模扩张却远远不如股市。
1992年,为了拯救一蹶不振的资本市场,也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金融体系,台湾当局在相继开放了券商、银行的设立后,于5月底通过11家证券投资信托公司的初审资格,并于次年元月正式核准成立。根据当时的规定,投信公司必须成功发行一只40-50亿新台币规模的封闭式基金,否则不予批准成立。虽然面临巨大的募集压力,11家投信公司还是募集到足够金额,并顺利获准成立,正式打破了持续近10年的四寡头独占的局面。随后,监管当局还逐步放开了投信公司在基金募集申请和产品设计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台湾基金业跨入完全竞争的新时代,并为岛内基金行业未来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封闭式基金为新设立的投信公司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但是,由于当时市场不成熟,很多投资者把封基当作股票炒作,许多净值不到20元的封闭式基金,二级市场交易价格甚至涨到80元以上。随着90年代前期市场的暴跌,封闭式基金几乎转眼之间便从大幅溢价变为长期折价状态,乏人问津。为解决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1995年开始,监管当局选择以行政性手段推进封闭式基金的转型。
1995年,证管会出台了新的“封转开”条款,此条款较之前规定更为宽松,为封闭式基金转型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监管当局希望借此来抑制封基折价率。随后,证管会于1996年解除了投信公司发行的第一档基金必须为封闭式基金的规定,1997年又在多方压力下再次完成新版基金改型方案,再次放宽了“封转开”的限制,甚至规定自基金成立日起第十年自动转为开放式基金。
1994年-1997年封闭式基金转为开放式基金经历了相当复杂的过程,QFII成为了这波“封转开”浪潮的最大获利者。在政策助推之下,QFII大手笔介入台湾封闭式基金。其采取的手段其实非常简单,先通过二级市场低价大量买入某只封基,然后通过操控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让其满足“连续20个交易日折价20%”,或者“最近一个月平均折价10%以上”等“封转开”条件,之后发起持有人大会,迫使基金定期开放赎回,或直接转为开放式,然后再按照净值赎回变现,完成套利行为,获得投机利润。
资料显示,台湾的封闭式基金当中有80%是由于被迫每月定期开放赎回,而致使规模小于8000万份而按规定最后退市的,另外的20%则是跳过定期赎回,直接进行了封转开。
经历了一轮“封转开”风暴后,台湾的封闭式基金从30只减少为仅余1只。这期间,基金经理人也被迫抛售股票,令原本已经跌跌不休的台股更加动荡不安,也进一步引发基金持有人的恐慌并形成恶性循环。
此文为《资本改变世界投资改变生活——基金业百年传奇之旅》专栏之三十,该专栏已在《第一财经日报》、《上海证券报》刊登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