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港的基金业起步较晚,1960年,香港才出现第一个共同基金,但由于本土资本市场的功能尚不健全,大起大落,基金业缺乏安身立命的土壤,到上世纪60年代末期,香港基金依然步履蹒跚。
1969年11月24日,恒生银行推出著名的恒生指数,当时为158点。1969年,香港成立海外投资基金,与第一只生不逢时的共同基金相比,海外投资基金幸运地赶上香港市场一轮轰轰烈烈的牛市:1970年底,恒生指数升至211.6点,同年先后有25家公司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上市公司数目达到1969年的5倍;1971年,恒生指数全年成交额达到近148亿港元;而到了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的利好消息更是刺激股市进入亢奋期,港股全年成交额接近434亿港元,是1971年的3倍。
股市的火热使得基金在香港风靡一时,但是,由于香港依然沿袭自由贸易港时代不干预的管理模式,管理的缺失使得投机和欺诈较多。1973年,恒指站上了1773点的历史高位,随后在政府的调控下,急转直下,跌幅度超过75%,同年,海外投资基金在股票风潮中倒闭,同时政府取缔了一批基金,据香港《信报》记载,当年得到政府认可的基金数量只有8个。海外投资基金从一夜风靡到瞬间陨落的过程严重打击了市场信心和行业声誉,共同基金走向沉寂。
为重振市场,1978年,香港通过并实施了“香港单位信托及互惠基金守则”,自此基金被纳入监管的范围。《守则》规定了申请核准基金认可资格的原则,只有获得认可地位的基金才能在香港市场买卖,同时,《守则》对投资管理公司的资质、基金契约乃至销售推广等方面都进行了规定。香港证监会对共同基金的成立、运作与推广进行监管以保障投资者的收益。
自此香港基金业进入发展的快速通道:1979年,全港基金资产规模仅为10亿美元,而到了1987年8月,基金资产规模迅速增加到120亿美元。1987年10月19日,在西方股市的“黑色星期一”中香港市场再次遭受重创,但是与1973年相比,风暴让投资者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基金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加之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港高通胀低利率的金融形势对于居民的储蓄和投资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对风险介于储蓄和证券投资之间的基金发生兴趣。风暴后经过短期的调整,香港的共同基金再度蓬勃发展起来。
伴随着香港亚洲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香港的基金数量超过900个,资产规模超过30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大基金管理中心。
此文为《资本改变世界投资改变生活——基金业百年传奇之旅》专栏之二十七,该专栏已在《第一财经日报》、《上海证券报》刊登连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