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西方教育的中华文化的忠实守卫者(1)
(2010-03-07 23:05:04)
标签:
中华文化西学四夷英国人辜鸿铭文化 |
分类: 杂居闲院 |
“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礼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
现在网上都在谈兽兽,谈韩峰,正如李银河说的"两腿之间无小事",那都是大事,所以都在大谈特谈,对于这类大事,长狼谈不来,所以还是老老实实谈谈小事吧,读读历史上的小事,继续俺长狼的文化之旅,哈哈 let’s go!!
话说,在中国,大名气的读书人似乎都在古代,那些名气横贯古今的腕儿,越是离的远的,越是说明这人的功力强大,但凡可以通过这漫长的历史隧道流芳至今,想来绝不简单,经百世传万代,没有一套“上天入地”的本事,谈何容易。
那些内功不深的,经不住考验的,即便当时名声大噪,一旦送上历史的轨道,立刻上气不接下气,不久便会气绝身亡。
有确切记载留有伟名的大腕儿文人,距今少说也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越远就越稀少,也越精,相反那些离我们越近的我们就知道得越多,现在的文人嘛,随便一拨就一堆,我连与秋雨都知道,还有郭敬明,韩寒,芙容姐姐,(能上北大讲坛的,当然算文化名人了)对了,还有一个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超越的学冠古今的风姐。。。。。。。。
真是太多了,长狼因愚昧而糊涂了,不过有几个能在下一个什么什么的之后还能坚挺,可就难说了。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细数文豪是有一定困难的,毕竟几千年了,除了为数不多的超级文豪,其实这里面也有不少虽然名气不见得响亮,但细细一品却独到情趣。
在离我们较近的晚清或民国这类人就比较多,有不少经大浪淘沙之后还没被淘去。
晚清民初有位堪称奇人的国学大师辜鸿铭算是这样的一个人物,教科书里不太有他的位置,文学史上对他着墨也不多,其真正的职业是个北大拉丁文教授。
我为何说他是奇人呢?因为他长得奇怪,这既是笑话也不算笑话,他长的确是奇怪,是中国人却长着高鼻子黄卷毛,灰蓝色的眼珠,在北大教书的时候,还拖着一根满清时期的大辫子。
其实辜鸿铭的父亲是马来西亚华人,而妈妈却是洋人,所以作为混血儿的辜鸿铭就有了这副奇怪的长相了,而他堪称奇人当然不是真的因为这位老先生长的奇怪,那是因为人家的学问。
他的学问怎么奇怪了?有这样几句话常用来形容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 而最后却“教在北大”醉心于中华文化穷尽其一生。
辜鸿铭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他可能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一位精通西洋文化后又转身完全沉醉于中华文化的学者。在早期的马华文人(也称海峡文人)中这样的例子也有不少,但影响力如辜鸿铭的绝无仅有。
辜鸿铭10岁左右就去了英国读书,可以说启蒙教育便是西学,一直到取得博士文凭。然而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接触到中华文化后便一发而不可收狂热的醉心于祖国的古老文化。
辜鸿铭和鲁迅胡适等相识属于同一时代的人,与胡适更是北大的同事,还是学术上的竞争对手。
和辜鸿铭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鲁胡都是先中后西,而狂爱西学的人,鲁迅常对年轻人说多看西方的书少看中国的书,在鲁迅的眼里中国的文化就“吃人”二字,当然还是少看为妙,而胡适有过之无不及,大声疾呼中国文化尽是糟粕。
这批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几乎就是一场对古典中华文化的无情杀戮。
时代性,有时只是生存需要。
你不可能让鲁迅在那样的时代还有什么更高的宏观洞察力来静心细品。
也无法强求胡适可以做到辜鸿铭那样对西学有了深刻了解之后再来谈中华文化。
时代性,有时只是顺应潮流。
长狼愚昧,看不出鲁迅胡适等人的伟大之处,倒是觉得他们很潮,在当时被大批的青年所崇拜追捧,后来嘛,我们也读鲁迅的文章,那是因为党国领导喜欢吧。
辜鸿铭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
他在有生之年确实这么做了,不遗余力的想将那些洋人教化好,在辜鸿铭的眼力中华文化是最美的最博大精深的,而对西洋的东西却不屑一顾,他认为在文化上思想上中国不需要向西方学习,反而该由中国来调教西方。
想想这位扎着小辫子的中国小老头其执着竟如此的可爱。而他对西方文化的博学,无法让人相信他这么做仅仅是出于他个人的古怪和顽固。
辜鸿铭在去英国读书之前他的爸爸对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在英国留学的很多年里他不但博览了西方文化的精髓,也学到了英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视,英国人重视历史,追认央格鲁撒克逊民族,英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对辜鸿铭也产生很大的影响。还有就是老父亲的告诫,“永远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国人”。
如果避开这些外部因素,就文化本身而言辜鸿铭的选择是否有其更深的原因呢?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