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汉人的后代就要除却不识父语的污名---林文庆
(2010-03-07 15:45:56)
标签:
留学峇峇污名汉人林文庆马来 |
分类: 历史沉海 |
林文庆,鲁迅的又一个宿敌,在厦大时期和鲁迅的冲突极为激烈,后来鲁迅愤然辞职,也就是因为和林文庆的矛盾无法相容。
说起两人的矛盾,只要看看林文庆是"什么地干活"就明白了。林文庆是新加坡人,日治时期被迫出任华桥协会会长,有汉奸之嫌。据说是被迫的,境况乃至于生不如死,但为了种种现实的问题,只好就任。
一度出任夏大校长,当时鲁迅受聘于该校任教,和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不同,林文庆则是传统中华文化的极端鼓吹者。在鲁迅眼中林文庆无疑是一个腐朽的吃人的旧文化的走狗,而誓言要将旧文化彻底粉碎的鲁迅自然会和林文庆格格不入。
但避开政治因素不谈,林文庆对海华人华语的倡导运动做出过杰出的贡献,这是海峡华人有目共睹的,在今天让我们谨记这位先驱,对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发展所作得一切,他同样警示着当今的一些“香蕉人”,寻求一种文化的认同,便是在寻根。而不只是注意着某些大人物的指挥棒而东走西奔。
林文庆是新加坡人,他说过一句很出名的话“只要是汉人的后代就要除却不识父语的污名”,这里他提到了“父语”这个比较奇怪的字眼,为什么呢?林文庆是中国人和娘惹的后代,这里的娘惹有必要解释一下,在新马地区居住着一群早期中国移民,早到什么程度呢?据说远在郑和下西洋的时候,由郑和船队带去的一些中国人,因某种原因留在了当地,后来和当地人通婚繁衍而行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称为海峡华人,也叫土生华人,这一群体的人虽然吸收了不少当地的习俗但始终没有完全融入当地的民族,自成一体。经过漫长岁月的洗涤,以少数名族存在的这群人逐渐失去了自己的语言。而逐渐形成了一种以福建话和马来语发音混合而成的以马来文书写的峇峇语,“峇”这个字音读“吧”在这些人当中通常将男子称做“峇峇”,而女子则叫“娘惹”。大多数的峇峇都是做生意读洋书,通常的职业以医生律师这些高级职业为主,因而他们的生活大多相当富裕,因成长于白人统治下的东南亚地区而接受英文教育,信天主教。和当地土生马来人相比他们更为英国人的赏识,在英殖民期这些早期华人都被入为英籍,成为大英帝国的子民。
林文庆生活的新马时期已经是一个非常混杂的社会,其中有早期华人,后期华人及马来人和印度人构成的多元种族社会,家境富裕的林文庆留学于大不列颠帝国,学习医学及文学。
作为海峡华人一分子,林文庆享受一般移民无法沾边的教育特权,和政治优惠,又目睹英国在物质上和文化上的丰足,内心免不了以英籍子民身份为容,然而在英国生活6年,他在新事物新观念冲击下,思想上和感情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重视历史,追认央格鲁撒克逊民族,林文庆被他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所触动,与此同时林文庆也目睹英帝国内部的种族主义不断的膨胀,盛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正强化了种族主义,由此而带来的种族歧视让林文庆感到无比的震憾。
于是他开始思考我是谁?海峡华人的奇怪身份到底是什么?虽然拥有英国国籍,但非其类,不可能被英国人完全接受,另外一方面,海峡华人在许多方面退化的事实,也让林文庆越来越担心,甚至将原因归咎于马来种族的生物遗传和文化教养。
总之,英国人扎根于央格鲁撒克逊民族的心态,以及当时人种遗传学和进化论优胜劣败的理论,都给林文庆不少启示,因而萌生寻根汉文化的心理。他的作品多次强调海外华人是汉族的子孙,海峡华人的母语不是峇峇语马来语或英语,而是汉语,他也将之称为“父语”。相比较现代移民,只是爷爷辈或父亲辈刚到海外的新移民就急急自比是香蕉人,且很不要脸的以不懂华语只讲英文为荣,想想是蛮可笑的。
林最初的一点华文知识于幼年时期来自祖父,而深植于骨髓的思索要到了知识和认识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才会被激发,留学的经验使他察觉到,无论在英国人和中国人的心中,掌握自己民族语言是理所当然的事,在异族和同族面前不懂自己的母语是一种耻辱,是无法被原谅的,由此,民族文化和自尊之间的关系,在林文庆的心中产生了共鸣,他深切感受到民族自信自尊是建立在自己的文化上的,于是决心发奋学习华文,并阅读大量的英文著作,从中了解中华文华与历史,特别是儒家思想。
1839年回新加坡之前就开始学习中文和探讨儒学,他的寻根之旅竟开始于在英国留学的日子。
前一篇:东西方文化之葵花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