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在新加坡
(2009-05-06 23:24:41)
标签:
创意新加坡文化语言杂谈 |
分类: 本地风情 |
虽说新加坡都是双语人才,但通过交谈你就会发现不少人用词单调,语言乏味,语种混用。这种生来就习惯了的语言环境,抑制了他们对语言的深度探求,也屏蔽了高层次的思想对话。对事物与情感世界的细微体验无法用语言表达,然而自己却茫然不知。-----
在我们这个时代,创意成了生存求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各行各业对创意人才求之若渴,而在我们周围,同样不乏充斥着环肥燕瘦各类自我感觉良好的创意人员,尤其在新加坡这类种子选手比比皆是,泛滥到了廉价商店般的提供各类创意人才。
很久以来新加坡一直是一个以没有特色为特色的城市国家,模仿和借用加上有力的自然环境为新加坡创造了繁荣却不怎么有生机的社会,归根结底,文化根基的缺乏和科技领先的不协调造就了这样一个令有识之士向往却不愿前往的社会。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新加坡很难成为人们的第一志愿。
再让我们回到创意这个课题来吧,这使我兴奋和鼓舞,结晶的智慧和无比敏锐地洞察力及触觉宣泄出的创意,才是优秀的,为人感同的,可是真正的创意是如何培养起来的呢?这智慧和洞察力又来自何方呢?
新加坡的创意环境是属于年轻的, 新加坡似乎才多人少,凡是读过几天书的都会自认为是人才, 在年轻的一代尤为突出。
和老一辈几乎普遍受教育偏低的新加坡人相比,现在年轻一代的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是巨大的,这种落差也使得不少人自我感觉过好了,似乎没有进一步反思的余地和必要,再加上大量西方意识的不断植入,不少人似乎感觉创意已经不重要了,引入和模仿就足够了。长时间的创意惰性,让有些人简单地以为搞怪就是搞新,叛逆就是创意。
更早一些时候,本地还处于扫盲阶段,创意就更不用谈了.近几十年在不断的接触到欧美先进文化技术的同时自身的知识水平也在突飞猛进,在一批又一批早期的文化和政治精英的推动下,创意事业在这里有了显著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和进步总是摆脱不了一种不太舒服的窘境,方向性的模糊和文化支点的不确定,给新加坡的创意事业带来了一种难以言表的苦衷。就像一个爆发了的农民,忽然买了一间5星级酒店,并且他还想自己重新设计酒店的装潢摆设和管理.理想是伟大的但现实确是残酷的,最终农民还是要请人来管理.
再假设一回,有个小伙计,很小的时候便在小酒店作拉门,干了几十年最后成了酒店的老板,资金雄厚了又收购了一家外国高级酒店,那么这个昔日拉门的小伙计并不会一下子束手无策,以他往日的经验来管理比较高级的大酒店也并非太难.
这就引出了一个基础问题,跳跃式的发展往往中间是有空隙的。
所谓创意是基于生活的,是和文化历史以及人们的认知水平息息相关的,虽然也以先进的科技为依赖,但根源还是要讲一个意字。
再看看新加坡虽然以科技领先自居,但却抱着一个文化的空洞,创新而创不了意.在华人居多的社会却以英文为主要语言,这一招便把本来可以容纳的5千年本族文化渊源的源流一刀切断了,为了及时跟上世界一流的科技,文化便成了牺牲品.
为什么同样是先期殖民地的香港台湾没有这样的问题,或是其他一些同样科技发达的亚洲国家,列如韩国日本也没有这样的窘状呢?
显然问题再明显不过了,因为这些国家他们有根,他们无论做什么说什么没有背弃自己的根,没有脱离属于自己的族群文化,他们站在先人的肩膀上。
没有一个脱离了文化意识而独立成就的创意会是优秀的,有生命力的.
而脱离了自身文化强加于另一种文化的基础之上是会不知所云的,西方文化是古罗马是希腊,是高加索山脉是耶稣和维纳斯.然而从里根开始从达尔文开始或是从麦克杰克逊开始就想深植西方文化岂不是一个笑话?只有少数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知道莎士比亚,知道旦丁,这样的社会能算是一个西方文化的社会吗?就好像中国人有谁不知道老子,李白,曹操呢?
新加坡想彻底地融入西方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华语的弃用,又加上人口的稀少更使得新加坡在文化艺术的殿堂上被活生生的孤立了起来.
语言就是一个桥梁,联系着古往今来,留住了点点滴滴,而创意的源泉往往就来自生活的细节和繁复的习俗,连语言都没有可提炼的环境,意识又何谈创新呢?离开这样的文化土壤谈创意就只能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了.
也许是种错觉,文化和艺术在新加坡就像一道甜点,可有可无。
因环境的特殊和发展的需要使得政府制定了一个弃文化保科技的政策,虽然令人悲哀,但似乎也是一种必施之计。
然而在物质先行发展后的今日,人们又似乎又感觉到了文化艺术的贫溃是一个很没有面子的事情.温饱而知荣辱。但要在短时间里培养真正的创意人才谈何容易?在选择艺术发展方向的同时也陷入了两难的困境。
虽说新加坡都是双语人才,但通过交谈你就会发现不少人用词单调,语言乏味,语种混用。这种生来就习惯了的语言环境,抑制了他们对语言的深度探求,也屏蔽了高层次的思想对话。对事物与情感世界的细微体验无法用语言表达,然而自己却茫然不知。在一心想于文化艺术领域闯出一番天地的同时,还是只能以借鉴西来为主,强行搞自己的一套又不免有掉入俗套幼稚的陷阱。
在创意迷途中颠簸的年轻一代新加坡人,他们离开母族文化太远了,在努力搭乘西方文明的列车的时候面前却隔着一条大西洋。
一旦迷失了,找回一种文化和进入一种文化一样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