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加坡式的幽默产生的联想
(2009-04-29 22:22:14)
标签:
艺术家向云爱戴天份黄文永 |
分类: 本地风情 |
-----我在想,也许新加坡不需要艺术,至少不需要没有市场价值的艺术,一位新传媒老艺人悲哀的说,以我30年的演艺生涯在中国人们会叫我表演艺术家,或是什么艺术大师之类的,但在新加坡我只是个快没有市场的老艺人。我听了很有感触,在中国可以受到的尊敬和礼遇在新加坡怎么就没有了呢?这和中国庞大的观众市场有关吗?这和中国人传统的尊老爱幼有关吗?其实我不说很多人也明白了,在中国老百姓尊敬的爱戴的老一辈艺术家绝不仅仅是艺术家本身呀,人们爱戴的毋容置疑还有艺术家所代表的文化和其深远的内涵呀。
“幽默”在本地人的口中常以“搞笑”代替,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或许还是方言的习惯也说不定,总之我也不想太过深究。
平时里我们常常听到的是某某人很“搞笑”,鲜少听人说到某某人很“幽默”,我不确定在他们的意识后备库里是否有一个叫做“幽默”的完整概念,所以也不敢确定他们的搞笑和实质上的幽默又有多少重叠的部分。
让我们先从字典里看看吧,汉典里是这样解释的:诙谐风趣而又意味深长。那么搞笑呢?一般词典里还查不到这个词,这显然不是因为太深奥冷僻的缘故,而是太口语了,词典里不屑收录了。
这一进一出,相形之下这搞笑就比较平民化了,老百姓更倾向于简单而直接的表达方式吧。
话说回来,这也同时反映出了民众的可读水平。
无论在何处可被大众接受的便有了市场反之则会消声灭迹。
再说搞笑和幽默,虽然同样是为了让人笑,却笑的不尽相同,前者可以让人喷饭,后者却会使人思考。
有大师曰:幽默是智慧的结晶,可笑便是无知的暴露。离开智慧是没有幽默的,然而搞笑却不会计较太多,凡可笑的可皆尽纳入。
来新加坡好多年了,在电视机前体验新传媒的搞笑也一样很久了,笑了,却总是连带起一身的鸡皮疙瘩,演员们卖力的搞笑演出,使我联想起集体吃药后的兴奋,千篇一律的表现方式和几乎同样的搞笑表情,又让我怀疑这些一定是艺术学院里同系同班毕业的近亲学生吧。
然而这里的演员又都是天才,几乎没有人读过艺术学院,也没有人参加过什么演艺培训班,一场选秀便会出个可能的明星,然后凭着自己过人的天份,从上一代有着过人天份的前辈那里拷贝演技。这样程序便简单多了培养搞笑类人才也更快更低成本,昔日的阿哥一姐一旦年事已高不再春风便可立马秋雨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黄文永对新加坡人来说不陌生,可以说在华人圈是家喻户晓的,当年一部天涯同命鸟,红极一时,接下来也有不少的优秀作品,可谓凭实力几可问鼎好莱坞也不算为过,女演员向云亦是一名可圈可点的优秀演员,我就是从这些人身上开始知道了新加坡,对新加坡开始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优秀的表演天份和技巧深深的吸引了那时的我,感慨当时的中国没有这样出色的演员,中国电影唱戏般的表演让我反胃,在很久的一段时间里根本不看国产电影。
我们再回到现在吧,看看黄文永在哪里?向云在哪里?哦! 还在! 还在新传媒里继续着演艺生涯,仍然坚持着他们喜爱的表演艺术,可是他们现在都在干些什么呢?对,搞笑!!
因为搞笑比较容易,搞笑比较不讲究年龄,搞笑比较有市场,我想他们一定搞了不少年的笑了吧,也笑翻了不少新加坡人了吧,演搞笑甚至演搞笑的配角,这一笑便笑去了风华正茂的回忆,这一笑便笑去了新加坡一整代人的幻想。
我在想,也许新加坡不需要艺术,至少不需要没有市场价值的艺术,一位新传媒老艺人悲哀的说,以我30年的演艺生涯在中国人们会叫我表演艺术家,或是什么艺术大师之类的,但在新加坡我只是个快没有市场的老艺人。我听了很有感触,在中国可以受到的尊敬和礼遇在新加坡怎么就没有了呢?这和中国庞大的观众市场有关吗?这和中国人传统的尊老爱幼有关吗?其实我不说很多人也明白了,在中国老百姓尊敬的爱戴的老一辈艺术家绝不仅仅是艺术家本身呀,人们爱戴的毋容置疑还有艺术家所代表的文化和其深远的内涵呀。
深爱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人,没有理由不热爱不尊敬那些为了弘扬光大本民族文化而奋斗了一生的老艺术家。
话一说到这里好像又要说新加坡人没有文化了,其实不然,新加坡不是没有文化而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基础的多元文化的社会,其文化之灿烂比一般的地方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时至今日,本该丰富多彩的文化却只在这块不大的土壤里沉默哀歌。
早期的本地华文精英们自失去话语权后的几十年里,却也变得越来越心虚了,眼巴巴地看着英文这个巨无霸,无情的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空间,只守着自己残存的那一点祖宗留下的瘠土,底气也越来越不足了。。。。。看着近年来政府大力提倡的讲华语运动,面对着“讲华语cool”的宣传语,其实他们心里很明白事实上是“讲华语苦”,在新加坡永远是讲英文cool。
2009/4/7
母语的悲哀在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