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扬州中考文言文阅读题。

2024-01-02 05:58:14

2022年江苏扬州中考文言文阅读题。

原文:

      麹祥字景德,永平人。永乐中,父亮为金山卫百户。祥年十四,被倭掠。国王知为中国人,召侍左右,改名元贵。遂仕其国,有妻子,然心未尝一日忘中国也。屡讽王入贡。宣德中,与使   臣偕来。上疏言:“臣夙遭俘掠,抱衅痛心,流离困顿,艰苦万状。今获生还中国,夫岂由人。伏乞赐归侍养,不胜至愿。”天子方怀柔远人,不从其请,但许给驿暂归,仍还本国。

      祥抵家,独其母在,不能识,曰:“果吾儿,则耳阴有赤痣。”验之信,抱持痛哭。未 几 别 去 至 日 本 启 以 帝 意。国王允之,仍令入贡。祥乃复申前请,诏许袭职归养。母子相失二十年,又有华夷之限,竟得遂其初志,闻者异之。

                                                            《明史·孝义》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引号表示)

            (1)父亮“为”金山卫百户(           )          (2)屡“讽”王入贡(          )

            (3)则耳“阴”有赤痣(          )                 (4)闻者“异”之(          )

     二。用“/”为下列句子断句。(限两处)

          未 几 别 去 至 日 本 启 以 帝 意

     三。翻译句子

           遂仕其国,有妻子,然心未尝一日忘中国也。

     四。文章肯定了麹祥的哪些品质?

           答:

————————————————————————————————————————————————————————————————————————————

(全文逐句翻译)——

     

      麹祥,字景德,永平人。

(翻译:麹祥,字景德,永平人。)

      永乐中,父亮为金山卫百户。

(翻译:永乐年间,他的父亲麹亮担任金山卫百户。    

           永乐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的年号。凡是年号不用翻译,可以直接写。明朝时候日本的海盗经常出没我国沿海进行疯狂的抢掠活动,因此,沿海设有许多军队把守防卫。但是有时候防不胜防,仍有被抢夺的财物和人口。金山卫位于今上海金山镇。卫,明代军队编制单位,一郡设所,连郡设卫。卫多冠以所驻地地名。一卫大约五千六百人。百户,相当于现在的处级干部或部队里的连级干部。百户,官名。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元代相沿,设百户为百夫之长,隶属于千户,而千户又隶属于万户,为世袭军职,受万户管辖。

明代卫所兵制亦设百户所,为世袭军职,百户统兵120人,正六品。)

      祥年十四,被倭掠。

(翻译:在麹祥十四岁的那年,被倭寇掳走。    倭,古代称日本为倭。那个时候日本并不是叫日本,而是叫倭国。这是因为在东汉初年的时候,日本使者向洛阳进贡,并且向当时的皇帝表明他们愿意成为藩属国之一,请求汉皇赐予他们国名,由于他们的人均身高都比较矮,所以被赐予倭国。幼小的麹祥年仅14岁,就因为随父亲一起镇守在金山,不幸被倭寇抓走。掠,抢劫,夺取。在这里是被抓走的意思)

      国王知为中国人,召侍左右,改名元贵。

(翻译:倭国国王知道他是中国人,诏令他在身边侍奉,把他改名叫做元贵。

           “召侍左右” 是“召之侍于左右”的省略)

      遂仕其国,有妻子,然心未尝一日忘中国也。

(翻译:于是他在倭国做了官,(后来)有了妻子和儿女,但(麹祥)内心没有一天忘记中国。

            遂,于是, “仕其国” 是 ”仕于其国“ 的省略。 “仕 ”  是动词,做官。从字面上翻译是 ”在其国做官“,也就是在倭国做官。这里有一个难点是这个省略的 "于“ 字与后面的 "其国“构成介宾短语不是 “ 仕 ” 的宾语,而要作 仕字(做官)的状语。随着时间的推移, 年龄的增长,麹祥在日本结婚了,所以有了妻子, 还有了孩子。然, 在这里是转折连词,译作然而,但是。心,就是麹祥的内心。未,副词,没有, 不曾;尝,副词,曾经。这里可以将未尝译作“没有” 或 “不曾” 也,句末语气助词,加强肯定 的语气)

      屡讽王入贡。

(翻译:(他)多次劝谏倭国国王(让他)到中国进贡。屡,屡次, 多次。  谏,古代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或过失。贡,向帝王进献物品。这里是指藩属国的国君向宗主国国王进献礼物。日本,曾经是中国的藩属国之一。在我们中国古代历史上宗藩是十分盛行的,这是指在当时以中国为核心的国家,他拥有自己的藩属国,这些藩属国有自己的主权,但是必须要定时向宗主国来进贡。而且这些国家的国君必须要经过宗主国的册封才能够上位,在古代的东亚地区,中国是最强大的国家,因此就成为了整个东亚的宗主国)

 

       宣德中,与使臣偕来。

(翻译:在宣德年间,(他)终于与倭国使臣一起到中国来。

           宣德是明朝第五个皇帝朱瞻的年号。当时国都在现在的北京。偕,副词, 俱, 同,一起。这里的中国也有人翻译成“中原”。因为前来进贡的是藩属国,都是周边小国,所以古代一直将中国河南一带称为中原。有时将中原代指中国。)

      上疏言:

(翻译:麹祥向明朝皇帝上疏说;

           上,向上,向皇上;疏,本意是分条陈述,引申为向皇帝的奏议)

      臣夙遭俘掠,抱衅痛心,流离困顿,艰苦万状。

(翻译:我早年遭到倭寇的掳掠,想到这些灾难,内心特别痛苦,生活上流离失所困顿不堪,非常艰苦。

           臣,是古人向皇上说话时的自称,相当于说“我”。夙,早年。遭俘掠,遭受俘虏被抓。抱衅,抱是怀抱,即心里怀着、想着;衅本意是祭祀的方法,这里是灾祸, 灾难。艰苦万状,就是很多的艰苦,万,言其多;状,状况。)

      今获生还中国,夫岂由人。

(翻译:现在(我)能够活着回到中国,怎么还能任由别人安排。暗指不能服从倭国君主的安排。

            今,现在。获,得到。生, 活着。还,回来, 回到。夫,语气助词,发语词,一般不用翻译。岂,副词,怎么, 难道, 有反诘意, 由人, 由着别人。  )

      伏乞赐归侍养,不胜至愿。

(翻译:”我请求您让我回家侍奉父母,(我)没有比这更大的愿望了。”

            伏,趴,过去臣子在君王、长辈面前要跪拜叩头,说话是是趴在地上说的,这里不一定是真的趴在地上, 主要是表示一种说话时的礼节,表示诚恳、慎重。乞,是乞求,讨要, 也是诚恳客气的态度。赐,是赏赐,是上级给下级财物或者其他东西,这里专指“归侍养”,即,归家侍奉赡养父母。后面的“不胜“是没有超过”的意思,“至愿”是最高愿望,连起来就是没有超过这个最高的愿望的事情了。这是强调孩子要孝敬父母, 并且把孝敬父母看作最重要的事情)

      天子方怀柔远人,不从其请,但许给驿暂归,仍还本国。

(翻译:皇帝正用恩德使远处的人来归附,不恩准他的请求,但是同意提供他快马暂且回家省亲,(然后)仍然返回倭国。

            此处天子是指明朝皇帝。方, 是正,正当。怀柔,安抚笼络。)

      祥抵家,独其母在,不能识,曰:

(翻译:“麹祥回到家里,只有母亲在家,(母亲)已不认识他,说:

       “果吾儿,则耳阴有赤痣。”

(翻译:果真是我的儿子,那么(他)耳后应该有一颗红痣。”

      验之,信,抱持痛哭。

(翻译:验证以后果然有,母亲抱着他大哭。

            信,确实。)

      未几别去至日本启以帝意。

(翻译:不久麹祥告别(母亲)离开中国,到了日本,(向倭国国王)陈述明朝皇帝的意思。

            未几, 时间副词,不久。   别, 告别;去, 离去,离开。启,陈述, 告诉。启以帝意,介宾短语后置, 翻译时要放在前面)

      国王允之,仍令入贡。

(翻译:倭国国王应允了他,仍然让他去中国进贡。

      祥乃复申前请,诏许袭职归养。

(翻译:麹祥就再次(向明朝皇帝)请求之前的愿望(侍奉母亲),皇帝下诏允许他承袭父亲的职位归养家中。)

      母子相失二十年,又有华夷之限,竟得遂其初志,闻者异之。

(翻译:母子二人失散二十多年,又有华夏和蛮夷的不同(国法制度)限制,最终能够实现他当初的意愿,听到的人都认为这件事很奇异。

            华是华夏,夷是明清时专指外国人。异,奇怪,意动词带之字宾语要作意动用法, 即觉得奇怪。)

[注释]:

永乐,明第三帝成祖朱棣年号。

宣德,明第五帝宣宗朱瞻基年号。

明朝的首都先后有南京和北京两个,而且南京和北京两个城市都曾经多次成为明朝的京师。具体历史如下:

1. 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定都南京,后来因为北征蒙古,迁都北京;

2. 永乐二十三年,朱棣在北京修建了紫禁城和天坛,并把北京改名为“京师”;

3. 正统年间,因为倭寇入侵使得南方国土不稳定,当时的明英宗把首都从北京迁回南京;

4. 景泰年间,明宪宗迁都北京,从此北京成为明朝政治和文化中心;

5. 嘉靖年间,朱厚照再度南巡,把首都迁回南京,并在南京建造了瓮城和夫子庙等宏伟建筑;

6. 万历年间,明神宗把首都又迁回北京,从此北京成为明朝的终点。

因此,虽然南京和北京都是明朝的首都,但南京和北京两个城市的更替也代表了明朝历史和政治的变迁。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