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阅读基础知识》(提要)(一)阅读基础知识
中学生阅读和写作基础知识(提要)
(一)阅读基础知识
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读写训练,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必须重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生
“能够阅读通俗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正确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内容。” 根据这个大纲的要求
,我们必须了解阅读的基础知识, 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多多进行阅读分析的训练,努力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一。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要阅读一篇文章, 关键在于熟读精思。
熟读, 就是要尽可能多读几遍。俗话说 “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 。
精思, 就是要先从形式到内容,再从内容到形式,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
阅读分析文章的步骤和方法是怎样的呢?
(1)理解词句的含义, 掌握文章的内容
阅读一篇文章,
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1.平时阅读文章要养成 “不动笔墨不看书 ”的习惯。即,
在阅读(看)文章之前先准备好阅读记事本或纸张和钢笔铅笔之类,以便在阅
读过程中随时记录或在文章中画出重点字词句或不理解不懂的字词句。
2.读完全文之后,根据 ”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的原则,
逐词逐句地通读原文,理解词句的含义,扫除文字障碍。有不懂
的字、词、句一定要参看相关注释和提示, 或者联系上下文思考判断。
3.通读文章后,要掌握以下内容:
a.文章是上面体裁?
b.主要写什么内容?(如果是记叙文,
是记人还是记事?记什么人或什么事?
如果是论说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
中心论点是什
么?
如果是说明文,说明的是什么事物?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等等——这些,要随手写在纸上,
以便整理。例如,读完《济
南的冬天》,可以先在纸上写下:“这是老舍写的一篇描写济南冬天的文”。)
4.整理并且弄懂在阅读时划出或写下 的词语。
例如《济南的冬天》第三自然段是写济南的小雪,其中有个比喻句“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看护妇 是什么呢?
在汉语词典中没有这个词,我们习惯上也没有这种说法。虽然这个词不是什么重点词语,
可是它是我们不懂的词语, 因此, 记下
来,有必要弄懂。
再如,
《科学的春天》结尾是这样写的: 春分刚刚过去, 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革命的春
天,这是人民的春天,
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这是一段充满激情的诗一般的语言。它总
结了全文,既歌颂了大好的形势,又抒发了继续开拓的豪情。
(2)分析自然段,找出中心句
自然段是文章的基本组成单位。
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我们分析自然段要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a.了解自然段的内容,找出中心句;
b.划分自然段的内部层次;
c.研究自然段的写作方法。
(可以以课文作为例子。参考老师讲课方法以及《全解》中的分析方法。)
(3)划分段落层次, 归纳段落大意
写出各个自然段的段意之后,
要用同类合并,即把同类内容的自然段划分在一起。这就是段落(或称“部分”)。
(可以以课文作为例子。参考老师讲课方法以及《全解》中的分析方法。)
(4)概括全文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写作意图的体现(即写作目的)。阅读分析一篇文章,
最要紧的就是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果不
能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不论读得怎么熟,仍然没有读懂。因此,在了解文章内容之后一定要概括出中心思想。例如《闻官军收河
南河北》,要先了解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才能体会诗人听闻收复失地后,用充满激情的欣喜心情,
写出希望实现和平与关
心祖国与人民命运的思想感情。
概括中心思想的公式是:
“通过。。。。。内容的描述,写出了(表达了、表现了)。。。。。思想。”
(5)研究表现形式,指出写作特色(略)
练习一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离开渔船,走上堤岸, 只见千百条水渠,像彩带似的,
把无边无际的田野,划成棋盘似的整齐方块。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炸蕾吐絮的棉花,
像一厢厢雪白的珍珠;婆娑起舞的莲蓬,却又像一盘盘碧绿 的珍珠。那大大小小的河港湖泊,机帆船穿织如梭,
平坦的长堤公路上,拖拉机往来不断, 到处是机声隆隆,水畅人欢。 今日洞庭,
诗意盎然,彩笔难绘简直是一个用珍珠缀成的崭新世界!(《珍珠赋》)
1. 最后一句在这段文字中起什么作用?联系课文, 说说这一句和下一段是什么关系?
2.这一段文字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起了什么作用?
(二)《地质之光》一文中,作者记叙人物的谈话,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谈话者的气魄和风度。试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
(三)阅读《孔乙己》, 回答下列问题。
1.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2.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安排内容的?
3.这篇文章是怎样描写孔乙己这个人物的:
a.怎样描写他的外貌的?举例说明。
b.怎样描写他的语言的?举例说明。
c.怎样描写他的动作的?举出几个用得确切、传神的动词来,
并具体说说,这样用词,对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中学生阅读基础知识》(提要)(一)阅读基础知识
《中学生阅读基础知识》(提要)(一)阅读基础知识
中学生阅读和写作基础知识(提要)
(一)阅读基础知识
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读写训练,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必须重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生 “能够阅读通俗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正确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内容。” 根据这个大纲的要求 ,我们必须了解阅读的基础知识, 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多多进行阅读分析的训练,努力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一。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要阅读一篇文章, 关键在于熟读精思。
熟读, 就是要尽可能多读几遍。俗话说 “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 。
精思, 就是要先从形式到内容,再从内容到形式,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
阅读分析文章的步骤和方法是怎样的呢?
(1)理解词句的含义, 掌握文章的内容
阅读一篇文章, 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1.平时阅读文章要养成 “不动笔墨不看书 ”的习惯。即, 在阅读(看)文章之前先准备好阅读记事本或纸张和钢笔铅笔之类,以便在阅 读过程中随时记录或在文章中画出重点字词句或不理解不懂的字词句。
2.读完全文之后,根据 ”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的原则, 逐词逐句地通读原文,理解词句的含义,扫除文字障碍。有不懂 的字、词、句一定要参看相关注释和提示, 或者联系上下文思考判断。
3.通读文章后,要掌握以下内容:
a.文章是上面体裁?
b.主要写什么内容?(如果是记叙文, 是记人还是记事?记什么人或什么事? 如果是论说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 中心论点是什 么? 如果是说明文,说明的是什么事物?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等等——这些,要随手写在纸上, 以便整理。例如,读完《济 南的冬天》,可以先在纸上写下:“这是老舍写的一篇描写济南冬天的文”。)
4.整理并且弄懂在阅读时划出或写下 的词语。
例如《济南的冬天》第三自然段是写济南的小雪,其中有个比喻句“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看护妇 是什么呢? 在汉语词典中没有这个词,我们习惯上也没有这种说法。虽然这个词不是什么重点词语, 可是它是我们不懂的词语, 因此, 记下 来,有必要弄懂。
再如, 《科学的春天》结尾是这样写的: 春分刚刚过去, 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革命的春 天,这是人民的春天, 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这是一段充满激情的诗一般的语言。它总
结了全文,既歌颂了大好的形势,又抒发了继续开拓的豪情。
(2)分析自然段,找出中心句
自然段是文章的基本组成单位。 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我们分析自然段要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a.了解自然段的内容,找出中心句;
b.划分自然段的内部层次;
c.研究自然段的写作方法。
(可以以课文作为例子。参考老师讲课方法以及《全解》中的分析方法。)
(3)划分段落层次, 归纳段落大意
写出各个自然段的段意之后, 要用同类合并,即把同类内容的自然段划分在一起。这就是段落(或称“部分”)。
(可以以课文作为例子。参考老师讲课方法以及《全解》中的分析方法。)
(4)概括全文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写作意图的体现(即写作目的)。阅读分析一篇文章, 最要紧的就是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果不 能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不论读得怎么熟,仍然没有读懂。因此,在了解文章内容之后一定要概括出中心思想。例如《闻官军收河
南河北》,要先了解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才能体会诗人听闻收复失地后,用充满激情的欣喜心情, 写出希望实现和平与关
心祖国与人民命运的思想感情。
概括中心思想的公式是: “通过。。。。。内容的描述,写出了(表达了、表现了)。。。。。思想。”
(5)研究表现形式,指出写作特色(略)
练习一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离开渔船,走上堤岸, 只见千百条水渠,像彩带似的, 把无边无际的田野,划成棋盘似的整齐方块。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炸蕾吐絮的棉花, 像一厢厢雪白的珍珠;婆娑起舞的莲蓬,却又像一盘盘碧绿 的珍珠。那大大小小的河港湖泊,机帆船穿织如梭, 平坦的长堤公路上,拖拉机往来不断, 到处是机声隆隆,水畅人欢。 今日洞庭, 诗意盎然,彩笔难绘简直是一个用珍珠缀成的崭新世界!(《珍珠赋》)
1. 最后一句在这段文字中起什么作用?联系课文, 说说这一句和下一段是什么关系?
2.这一段文字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起了什么作用?
(二)《地质之光》一文中,作者记叙人物的谈话,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谈话者的气魄和风度。试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
(三)阅读《孔乙己》, 回答下列问题。
1.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2.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安排内容的?
3.这篇文章是怎样描写孔乙己这个人物的:
a.怎样描写他的外貌的?举例说明。
b.怎样描写他的语言的?举例说明。
c.怎样描写他的动作的?举出几个用得确切、传神的动词来, 并具体说说,这样用词,对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