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改革搁浅不能伤及新医改
莫让新医改成为政府“乌龙”
本报评论员 王任辉
本应该在2009年底出台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下称“方案”),现在在卫生部的日程上,不得不推迟——这一点,就连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亦不讳言。全国不同地区的公立医院复杂的权属关系以及随之而来的补偿机制不到位,是令“方案”不得不向后延期的主要原因。据1月11日《济南日报》
当人们对新医改满怀期待时,作为新医改关键一环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却出人意料地临时“搁浅”,这多少有点让人失望。让人有点意外的是,令公立医院改革搁浅的主要原因竟然是复杂的权属关系及补偿机制不到位。对这句话的通俗解读就是,在新医改推行时,哪一级财政是公立医院的投入主体还不明朗,财政对公立医院如何补偿也没明确规定。总之一句话:新医改好像有点“差钱”。
不管公立医院的改革,还是新医改的全面铺开,最关键的一个要素就是资金投入。要想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定位,就必须要革除“以药养医”的市场化弊端,而要革除“以药养医”,就必须保证有政府投入来填补“以药养医”留下的窟窿。根据新医改方案,各级政府计划在3年内投入8500亿元来支持为新医改。公立医院也早盯着着8500亿元的财政蛋糕,怎么分割、何时分割、能分割多少。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的临时搁浅,意味着新医改之路并不平坦,在这种情况下,公立医院还能轻易放弃“以药养医”?医生还会停开“大处方”?只不过这样一来,倒霉的还是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了。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的推行真“差钱”吗?好像未必。先不说不合理的干部免费公费医疗,也不说每年6000亿左右的“三公(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公费旅游)”支出,单就说2009年11月的一件雷人事:全国财政部门在2009年最后1个多月里,要突击花掉2万亿的财政预算盈余。谁还说政府“差钱”?与2万亿的财政盈余相比,8500亿的新医改投入还算多?
看来,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搁浅并不是“差钱”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大部分地方卫生厅希望中央层面能出台公立医院改革的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但是中央层面希望地方卫生厅先摸着石头过河,探索一番;另外一个原因是在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中,各级政府的投入比例尚难确定。提交医改第七套方案的医改专家、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曾表示,在这8500亿财政投入中,中央支出估计会占3到4成,其余由各级地方政府共同支出,即由省级、市级和区县级财政分摊。这也引出了一个新问题,如果地方公立医院从地方政府拿不到充足的财政投入,怎么办?公立医院、公益性这些旗帜还能一直打下去?这正是许多人忧虑之处。
承载着13亿人健康福祉的新医改已是箭在弦上,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推进新医改,各级政府别忘了一点:推行新医改就是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难题。此时,任何利益之争都很有可能使新医改这支箭走偏,都可能会导致“看病难、看病贵”长时间延续下去,真出现那种情况,新医改只能算政府踢出的一个“乌龙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