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压私塾是教育的画地为牢

(2009-09-29 22:34:11)
标签:

杂谈

打压私塾是教育的画地为牢


本报评论员  王任辉

   语文教材就是四书五经,英语教材是《圣经》和《莎士比亚文集》。日前,成都出现了一家全日制的私塾,受到不少家长关注。私塾这种家庭式的教育模式正挑战着传统的教育体制。对此,市教育局表示,此私塾违反了义务教育法,涉嫌违规办学。但叫停声却在家长中引发巨大的争议。                                 据9月29日《成都商报》

     私塾的出现既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多少又有些“教育冒险”的意味,家长完全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将孩子送进私塾。而成都教育局依仗行政权力叫停全日制私塾,倒使私塾拥有了更多的民间支持:一个有教育需求、又无需政府投资的教育模式,教育行政部门凭什么对其喊停?
     在教育局看来,夏先生的私塾目前的教育方式“并不合法。”如此推理,私塾这样“非法”学校怎么还会有存在的空间?我们的公办学校不都是合法的、不是都符合《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吗?可是,我们的公办学校为什么老被公众拖进“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舆论漩涡?“不合法”的私塾未必就人才的摇篮,著名作家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在小学毕业后,就由其父亲自编教材,在家中进行私塾式的教育,不也最终取得了成功吗?一个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它合法不合法,而是看它能否培养出人才。
     教育局对私塾的叫停,表面看是权力在发威,实质问题是:官方担心公办教育垄断资源被私塾这样的民办学校逐渐瓦解,进而其既得利益受损。因此,对私塾有妖魔化的评价和打压也就不奇怪了。因此,任何不加分析的将私塾妖魔化,不仅与事无补,恰恰暴露了教育主管部门对自己的不自信、对现行的国民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自信。退一步讲,我们是要一个循规蹈矩地培养学生的教育机器,还是要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型的教育模式?这并不是一个无解的方程,只要我们的教育部门明确应该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时,这个问题就不难选择了。
     教育部们一方面口头上喊着要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对具有此类专门教育资源的私塾等加以打压,这种尴尬其实就是对教育部门的莫大讽刺。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文化,不论何种教学模式,只要能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文化,那这种教育模式就是成功的。一个国家教育的发达与否,能否兼容并蓄应该算一个主要的标志,教育要想获得与时俱进的发展,绝不能画地为牢,必须允许不同教育理念和不同教学模式的探索。如果连这点胸怀都没有,教育局还有什么底气来打压私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