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王任辉
面对愈演愈烈的景区涨价风,以德庆盘龙峡、从化响水峡、中山詹园、怀集世外桃源、怀集燕岩等为代表的十多个广东
景区首次签署协议,承诺国庆期间门票绝不涨价。
据9月27日《广州日报》
承诺不涨价总比涨价要好些。当那些知名景区置发改委的禁令不顾时,广东十多家景区的承诺就显得有些可贵。不过,这个承诺,总给人一种五味杂陈的感觉:那些全国有名的景区为何不愿做这样的承诺?发改委禁令面前,门票涨价为何依然如风?
对于景区门票价格,发改委的“禁涨令”发了不止一个了。早在2005年,国家发改委就明确要求:“同一景点门票价格上调频率原则上不低于三年”;2008年4月发改委等8部委就发布了“1年内景点门票价格只能降不准涨”的禁令。今年8月27日,国家发改委再次下文,明确规定旅游景点不得在国庆节前集中上调门票价格。这样接连不断的禁令并没有挡住门票涨价的步伐。你发你的禁令,我涨我的门票,景点对禁令置若罔闻。
景点门票趁火打劫,发改委的态度则暧昧得让人难解。一边是发禁止涨价的文件,一边又似乎为景点辩解。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主管副司长许昆林则对多地景区门票‘十一’前顶风涨价称属于媒体误报。在这位负责人看来,“部分景点属于早已调价,另一部分属于当地已开了听证会,其结果是不涨价或十一之后再涨价,其余则属于商业投资点。”一个完美到无懈可击的解释!?言外之意,“早已涨价”既成事实,何须再言?开了听证会就是“合法”地涨价。不过,听证会早已成为“涨价会”已是不争事实,以此为据说,有何说服力?不知道发改委的此番解释是出于对景区涨价的无奈?还是在替景区涨价行为变相辩护?
但是发改委一位负责人的话倒是道出了景区集中涨价的根本原因,即景区定价权在地方,国家发改委不直接制定门票价格,而是实施宏观指导和监督管理。在目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景点门票价格的调高反映出地方政府面对财政压力、急需靠门票涨价增加财政收入的焦灼心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能不支持门票涨价?还会有通不过的涨价听证会?对地方政府的做法,发改委的“宏观指导和监督管理”不仅鞭长莫及,也十分苍白无力。这是政府部门间的一种默契?还是权力之间的一种“支持”?谁也不知道。
如果说地方政府打了发改委禁令的“擦边球”,可怕的是至今没有一部法律来制约地方政府对门票价格的权力染指。《价格法》第二章仅笼统规定“经营者定价,应当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这样的规定显然语焉不详、且不具操作性。发改委禁令不成为一纸空文才奇怪呢?
当地方政府的权力染指旅游市场时,各大景点也在追求眼前暴利的幻影下放弃了景点的公益性原则,并抛弃了经营上的“平民路线”。经济规律同样告诉我们:当门票价格远远超出了大多人的承受能力时,大多人也会抛弃这些景点的。不知道景点的经营者及地方政府意识到这种“杀鸡取卵”的危险没有?
加载中,请稍候......